-
1 # 蒼耳0805
-
2 # 奕天讀歷史
秦朝時,萬里長城當然應該修。
萬里長城,至少始建於西周時期,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為止,修建的城牆總長度高達2.1萬公里,如果展開了可以繞地球半周了。萬里長城的修築,有幾個很明顯的優勢。
防禦秦朝時,秦軍還沒有大量的騎兵作戰軍隊,這就限定了秦軍無法深入大漠,對匈奴等遊牧民族完成比較徹底的打擊。
而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最大的優勢就是行動迅速,機動性強。如果沒有長城的阻隔,遊牧民族會如同疾風一般,快速的來回,襲擊掠奪邊境地區的村落。
有了長城,雖然無法完全阻擋住遊牧民族的入侵,但是,卻可以大範圍的減少遊牧民族入侵地點的選擇。
萬里長城很多都是修築在崇山峻嶺中的,人走路都困難,更不要說遊牧騎兵了。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把有限的兵力部署在長城的主要隘口處,防禦匈奴等遊牧民族軍隊的進攻。
預警歷史上,所有所謂固若金湯的防線都是有弱點的,都有最終崩潰的時候,所以,只靠長城是無法完全防禦住遊牧騎兵的。這時候,長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烽火臺傳遞訊號。
西周末世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還有明朝時,清軍曾多次破長城而入劫掠,明朝馬上就得到訊息,併發布勤王詔書,都是長城的預警機制有效發揮的結果。
反擊長城的主要關隘處,也可以作為屯糧、練兵的基地,秦朝蒙恬出擊匈奴,漢武帝及之後,出擊塞外,都是以長城作為後方的基地。
漢朝時的玉門關,宋朝時的雁門關,明朝時的山海關、嘉峪關,都是長城上著名的關隘,依託這些關隘,都是進可攻,退可守。
遺產修築長城,曾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秦朝時,由於秦始皇的急功近利,修築長城給廣大的秦朝百姓帶來了無比深重的苦難。
但是這些苦難,也帶來了很多文化遺產,比如由秦始皇修築長城,而生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其實,從西周開始到明朝,很多朝代修築長城,並沒有像秦始皇修長城那樣,帶來如此深重的苦難,更多的是凝結了修築者們的智慧和毅力,這對我們具有激勵效果。
萬里長城本身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1987年12月,已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之列,這是中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秦始皇應該修築長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只是秦始皇有點過於窮兵黷武、急功近利了。
回覆列表
應該修?長城是中國軍事式上一道奇蹟,是抵禦匈奴的一把利刃。匈奴是遊牧名族,沒有固定的住所,加上長期生活在馬背上,所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像一陣風。然而這不是一陣清風,而是一道颱風,所到之處民不聊生,經濟損失很大。而且他們像螞蟻一樣,很會找空隙。想要守住國土,保持安寧,就必須將邊界圍起來,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通訊,見《東周列國志》中西周最後的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然而秦始皇沒有把握好尺寸造成人民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