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牌海天孤客
-
2 # 雲霧小鎮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說到福鼎名山--太姥山。福鼎有這樣一個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有一位藍姑在此居住,以種藍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她將所種的綠雪芽茶作為治麻疹的良藥,救活了無數小兒。人們感恩戴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其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侍中東方朔在各地授封天下名山,於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座名山之首,並正式改為太姥山。
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相呼應,堯時的太姥娘娘也在太姥山中發現了茶,並將茶的芽芯曬乾用於救治麻疹,這便是白茶的最初雛形。明清代很多作品多處提到太姥山產茶,人們還給她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綠雪芽”。
明清文人的著作中更是頻見太姥山產白茶的記載,並且出現了有關白茶製作方法的陳述。
清代周亮工《閩小記》記載:“太姥山有綠雪芽茶”。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全志》有這樣記載:“綠雪芽,今呼白毫,性寒涼,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聖藥。”
其實,在唐宋時期,太姥山共有36個寺院,每個寺院都種植茶樹,尤其是太姥山的白箬庵(今稱天門寺)旁邊500米處,有十多畝的古茶園,並且園中還儲存了古茶樹群落。1957年福建茶樹良種普查時,發現太姥山區有高大野生古茶樹群落的存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而且著名的“綠雪芽”野生古茶樹恰恰生長在傳說中太姥娘娘修煉的道場一片瓦景區鴻雪洞附近,至今還生機勃然,現已被福建省綠化委列入“古樹名木”保護目錄,是真正意義的白茶生產歷史見證的“活化石”。如今,在太姥山麓的許許多多的山頭裡都可以見到野生茶樹的蹤跡。無論是傳說,還是實證,太姥山野生古茶樹和古茶樹的存在,進一步物證了太姥山是“白茶山”。
有關白茶的源頭,早在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中就有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句中的白茶山即太姥山。永嘉就是現在的溫州,那麼從溫州出發向東三百里,豈不是掉到海里了?莫不是白茶山如同蓬萊仙山一樣,飄懸於海中?事實倒是沒有那樣玄妙。茶學泰斗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
可見如今的福建省福鼎市,早在唐代就已培育出“白茶”品種。至於這種“白茶”是不是與如今的福鼎白茶口感相同,猶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唐代,福鼎地區就已經開始大面積栽種茶葉了。
這幾年,福鼎先後被國家有關部委授予“全國十大產茶縣(市)”、“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市)”,被譽為“中國白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大可不必深究。福鼎白茶也好,安吉白茶也好,都是知名品牌。硬要爭這些,如果自身質量不過硬,毫無意義。
如果硬要說個定論,個人傾向於張天福老先生關於白茶在福鼎的觀點。因為東西方向不容易混淆,而太陽在秋冬兩季的角度相去甚多,誤判為南的機率更大一些。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見,僅做參考,並非結論。要下個定論,還是得靠發展更多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