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培根教育唐啟剛
-
2 # 飄蕩的柏木舟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什麼是孝?《辭海》註釋為:善事父母曰孝,也即是養老敬老,事親善行。何為順,簡單說就是順從,服從的意思。因為孝可以培養人的順從。所以"孝"與"順"常以並稱。
古代有很多關於孝順的故事,比喻《臥冰求鯉》這是一個晉朝人王祥的故事,說的是王祥為了得到一條鯉魚,在天寒地凍的結冰河面脫掉衣服臥在冰上,用體溫化開河面冰塊,捕到二條鯉魚孝敬繼母。還有《恣蚊飽血》《哭竹生筍》《花木蘭代父從軍》等等感人的孝順故事。
但隨著時代不同,古人能做的,我們未必能做,古人須做的,我們未必須做,古人做得好的,我們未必做得到。在現今社會生活當中如何對待父母才能體現孝順呢?
一:保全身體,愛惜生命。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有體力有精神來愛護別人。愛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盡孝的起始。《孝經》中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孝順父母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珍愛父母給矛自己的生命。
二:贍養父母,尊敬父母是孝順的基本體現。這是做人最基本體現,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關心健康,尊敬父母,顏悅色與父母說話,溫和有禮。
三: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生病及時治療。《弟子規》裡面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床。
四:成家立業。當前的"啃老族"三四十歲無家無業,連自己都養不了自己,何以來孝順父母。要能讓父母過上順心生活,前提是要有自食其力,有自己的家庭與事業,承擔起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反之就是白養,大不孝的表現。
總之時代不同,對父母的孝順也有所不同。但是尊敬父母,與贍養父母是最基本內涵。希望人人為之。
“孝”和“順”,組合在一起,歷史和學術都沒有“權威”答案,倒是民間流傳“孝”和“順”聯絡在一起,是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基礎,此流傳大家不可認真,只做個民間小調知曉而已。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或者叫“儒家”叫“國學”,“孝”和“順”是有區別的,甚至不贊成一味的“順”。
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犯錯,父母長輩也概莫能外,所以,當父母犯下過錯,做子女的也要“順從”嗎?最有意思的案例,就是當年曾子的父親曾點,因曾子種瓜誤點毒打曾子一事,曾子到孔子面前描述此事,以證明自己對父親的“孝順”,結果卻被孔子懟了回去,並告訴曾子如何應對此類事情的方法,就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由此一事也看出孩子在父母犯下過錯的時候是可以“不順”的!
當然,“孝順”父母,包括孝敬和順從,中華民族從來都由此優秀美德。孝順父母,落實在生活中,就是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不讓父母憂慮、不讓父母操心。父母其實要的不多,就是希望子女一輩子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