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內體悟周易

    不是擔當,這是被動接受的。

    真正的擔當,還包括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而不僅僅是承擔後果。

  • 2 # 精華國學

    原話出自《尚書 湯誥》,“爾有善,朕弗敢蔽;罪當朕躬,弗敢自赦,惟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

    意思是:(商湯打敗夏桀,回來後對萬方諸侯講話)你們有善行,我不敢向上帝隱瞞;我有罪行,不敢自己寬恕,因為這些在上帝心裡都明明白白。你們萬方有罪行,那都是因為我;我自己有罪行,決不會牽連你們萬方。

    商湯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商族人的信仰。他們信仰鬼神上帝,一有事就讓巫師燒龜殼占卜,一有事就祭祀祖先。在商祖人心裡,上帝是最大的神,人與上帝溝通的渠道只有一條,那就是死去的王可以與上帝溝通,向上帝彙報人間諸事,上帝判斷是非並降災降福。

    既然是信仰,那就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無欺的。在商族人的世界裡,上帝是有人格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面對上帝,唯有一片赤誠。就好比,毛澤東時代,人們要證明自己說的是真實的,就會說,“我向毛主席保證。”

    商湯這麼講,主要體現的並不是他的擔當精神,而是信仰。但是,後世的統治者或領導者講類似的話,體現的就不是信仰了,要麼是他的擔當精神(比如漢武帝),要麼就是他的無奈之舉(比如崇禎)。

  • 3 # 鳶尾洲國學志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對於“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我們不宜將其理解為一種擔當精神,而應該理解為一種“自劾精神”。

    本句載於《尚書•商書•湯誥》。作為一篇誥書,湯王的目的非常明確——要讓自己與滅德作威的夏王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在原文中,有一個細節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誥書是在湯王凱旋歸來以後釋出的。如果是在出徵之前釋出,湯王的用意就不那麼單純了,甚至可以說他有“裝腔作勢”之嫌。

    然而,在取勝之後向天下發聲,無疑出於一種自我反省的態度。為什麼要自我反省?因為捲入戰爭就等於參與殺戮,因為參與殺戮就必須向神靈述志。這也正是湯王發誥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國之君,自然要為“治理”負責。換言之,凡朝野之鉅細,皆主於湯王一身。因此,為了證明自己比夏王仁義,湯王沒有任何理由將業績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臣民。而業績上最大的失敗,恰恰是“萬方有罪”。

    為什麼呢?因為誥書的作用正是為伐夏贖罪,正是祈求得到神靈的寬恕。故而,正常的狀態是“國君無罪,萬方也無罪”。

    然而,當萬方有罪時,即使國君無罪,國君也不得不面對並承認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自己的治理方案中,必然還存在著歇斯底里的“美中不足”。

    顯而易見,如果我們把湯王的話理解為“擔當”,那這篇誥書就太諷刺了——不但不懂得打擊犯罪,而且還不懂得預防犯罪。換言之,與其為萬方獨自承擔罪過,不如讓萬方徹底告別罪過。

    毫無疑問,對於“萬方有罪”,湯王只有進行“自我糾劾”,只有強調“在予一人”,才能真正地做到“滅威作德”,才能真正地得到“上帝之心”。

    因此,為了加強“自劾”的程度,為了表明“自劾”的決心,湯王又在後面強調了一句話——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和另一半分手了,你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