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這麼大歷史那麼長

    這句俗語在我看來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的國家,人口眾多,歷史淵遠流長。古語俗語數不勝數。也許很多古語並沒有科學依據,但大多都是中國勞動人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透過父輩口口相傳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

    上述俗語雖有誇大之疑,但也不無道理。

    《論語》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我淺薄的見解,孔子認為一個人到三十歲的時候,需要基本形成或者說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人到三十歲,已經初經風雨,對身邊或者社會上的人和事應該有自己的判斷,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三十歲的時候應該構建出自己立世的一套行為準則。

    四十而不惑,則可理解為,一個人從三十歲初步確立自己的三觀之後,到四十歲的十年裡,可以根據世事發展進一步檢驗自己的三觀,使自身思想體系更加成熟。爭取到四十歲的時候對世間絕大部分事情已有了自己的解答。

    五十而知天命,我理解為,一個人從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除了對自身的思考還應該對宏觀概念的生命和人生進行審視。到五十歲時應該對生命的真諦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感悟。

    而題目中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雖乍看之下,是對一個人財富所得的評判,其實與個人的自身發展息息相關。

    我個人認為這句俗語的部分合理性在於,一個人如果在三十歲的年紀還沒有確立好自己人生的方向併為之努力,在四十歲的年紀還沒有為自己積累好安身立民的經濟基礎,那麼很大機率下這個人的晚年很難幸福度日。

    當然,歷史上和現實中都有很多大器晚成的成功人士,而俗語的措辭也過於誇張。但是我認為就算大器晚成也應是在前期踏實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的,厚積才能薄發。

    雖然我們不能以一個人在三十、四十歲的財富累積作為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但是我相信那些成功人士在三、四十歲時對自身,不管是知識、技能抑或是閱歷的積累都是達到一定程度的,才會有之後的一戰成名。

    俗語雖不可偏聽偏信,但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還是不可忽視的。願我們都可以做到不負韶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下山的蘭花植株都很高,回家養植1~2年後,植株都變矮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