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穀神不死
-
2 # 君子拙
老子是春秋時期人,彼時政局動盪,戰亂頻仍,百姓不堪其苦,渴望安定,而之所以有戰亂爭奪都是由於人們的私心太重。所以老子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就是要拋棄那些虛仁假義和造成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所謂聖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前面一句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人是法天地的,所以聖人也應向天地一樣沒有私心妄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給百姓一點空間,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了,對百姓太煩太擾勢必治理不好。
-
3 # 丁哥聊歷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被誤解的太多,需要先講清楚。
仁,親也,儒家的人倫之道。儒家總是教化百姓,人人都溫文爾雅,互親互愛,沒有相互的傾軋和傷害,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有如沐春風之感。
但是,老子對於這樣的社會卻有不同的看法。老子認為,天下失道而後仁。因為百姓失道,喪失了本該擁有的純樸的天性,所以才需要用禮法來教化他們。儒家的仁,在老子看來,是一種化性起偽的東西,是人道的巧善,是將錯糾偏的做法。
道化天地,因此天地沒有人道的巧善,所以也就不存在人道之“仁”。
“芻狗”,是祭祀用的草紮成的狗,是輕賤之物。天地只是創造萬物,消亡萬物,創造再消亡。。。。迴圈往復。因此,天地把人當做輕賤之物,不會在意人的感受,天地沒有仁慈之心,也沒有冷酷之心,更沒有人的性情。
“聖人”,指道家的聖人。聖人不仁,聖人對百姓也沒有仁愛之心和冷酷之心,聖人沒有人倫的巧善,只是按照道的規律來治理天下。因此,聖人把百姓當成輕賤之物,當做“芻狗”,並非聖人不善,而是聖人無常心而已。
-
4 # 獨一幽靈
這兩句並不矛盾,應當確切地理解它們的意思。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沒有固有的思想陳見,管理國家因人而治,因時制宜。如果天下百姓偏向邪惡,那麼聖人會採用措施引導向善。譬如提拔獎勵賢人,百姓會見賢思齊。罷黜懲罰邪惡者,百姓會引以為戒。天下民風淳樸,聖人則與民同樂,保障政策制度的貫徹執行,垂拱而治天下。聖人時刻關注民眾的思想動態而調整自己曰政策措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聖人之上的最高主宰者。天道無親,惟德是輔。他會把萬物民眾當作供獻自己的祭物而加以審視。他不會針對人們的或善或惡的思想行為立刻作出獎善罰惡的處理。似乎不管不問,其實他居住在幽暗之處監察世人,給出相當長的考驗期。人無法靠投機取巧博得天地的歡心而得到謬賞。每個人都應敬畏天地而對自己的未年作長遠規劃,遵行正道,永不偏離。太陽照好人,也照歹人。到了一定的時期,天地的審判就開始了。義人得到提拔和獎勵,愚頑的惡人得到報應,悔之莫及了。義人當智慧、忍耐、恆久地行在正道上才得福報。天地對自己的祭物是嚴加審視,長期試煉的。或淪為可棄的渣滓,或取為可用的精品。無原則地善待惡人,把惡人安置在義人當中,豈不禍害義人?
回覆列表
這不是一章的句子 不能拿來對比。
並且,百姓心就是不仁之心,讓百姓自由發展,老天爺是不予干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