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江東去浪淘盡蘇軾

    竹子,名列花中四君子之一,因為竹子中空,好似一個謙謙君子,虛懷若谷,含蓄內斂不張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

    竹子同時又有節,氣節是一個君子必備的氣質,所以竹子就好比君子,如文天祥的民族氣節,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故而文人都推崇竹子,於是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感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詩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 2 # 一隅一曦

    寧可食無肉,是說吃飯可以不吃肉,素雅清心,風清氣正,通體舒暢。

    不可居無竹,是說居住的地方一定要種竹,竹子種在土裡,要醞釀很久紮根發芽,然後才能空心向上,逐級節節拔高,竹子的氣節令人有向上的慾望,而且虛心修竹,努力生長。

    二者比較,再愛吃肉不吃也可,但是不能居處無竹,令人忘了虛心向上,忘了學習

  • 3 # 迷茫的大學生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的來歷,我就不多做介紹了,意思呢也比較簡單,正如字面意思那樣。這句話的真正的意義或者價值是在它背後所反映的一種生活的態度。

    寧願一日三餐中可以不出現肉,但居住的環境裡也不能沒有竹子。肉代表著什麼,代表著人類的基本的生存需求。這是人活下去或者活的相對來說好一點的,必備的條件。這是現實意義上的要求。 而竹子代表什麼,竹子是人們在脫離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在更高的生存條件上所需要的東西。竹子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你活下去。而是為了讓你更好的活下去。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精神方面的要求。

    因此拋棄肉類而選擇竹子,這意味著一個人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生存要求而邁向更高層次上的精神要求。這是一種生存目的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是更高的生存哲學。

    有些人看這個覺得很可笑,但是這其實是每一個人所必需經歷的環節。只要是一個人,他就會像這方面,也肯定會向這一方面去發展。如果竹子看起來抽象的話,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當你吃飽喝好之後會去幹什麼,看電影,讀書,旅遊,這都是大部分人的選擇。看電影讀書能吃飽飯嗎?不能,但為什麼人們會去選擇呢?因為這是精神方面的要求。因此從本質上來講,看電影旅遊與竹子其實是一樣的。

    最後簡單來總結一下,從肉糜到竹子的轉變是人類由基本的生存而邁向更高生存環境的轉變。這是一種更高階的生存哲學。每個人都會去經歷。

  • 4 # 尋找駁殼槍

    個人覺得古人拿竹子的特性來自勉。

    如竹子有節,象徵古人渴望有氣節,忠貞不二。

    竹子空心,象徵古人希望自己虛心好學,虛懷若谷。

    竹子堅韌,象徵古人欽佩不畏強權,安貧樂道。

  • 5 # 牛哥談人生

    我看了很多網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難看出,都是一些大雅之士,都讓老夫佩服。

    我是個無肉不歡的頑主,但我又想要附庸風雅,咋辦呢?細思量了一番,我決定了,從今天起,老夫家裡的餐桌上必須上一道固定菜:竹筍燒肉。

    誰TM說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呵呵…

  • 6 # 風動梅花香

    竹子,名列花中四君子之一,因為竹子中空,好似一個謙謙君子,虛懷若谷,含蓄內斂不張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

    竹子同時又有節,氣節是一個君子必備的氣質,所以竹子就好比君子,如文天祥的民族氣節,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故而文人都推崇竹子,於是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牡蠣吃起來牙磣怎麼辦?怎麼把牡蠣裡的沙子弄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