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籀書也

    《知府帖》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書名帖,帖中的“府”字缺了一點,不知何故。難道是米顛一時癲狂,寫錯了嗎?

    古人早已注意到這個殘字,但也不解其故。

    元錢逵跋曰:

    “右米南宮《長者》(即《知府帖》)、《明公》二帖,剛健、端莊之中而有婀娜、流麗之態。蘇文忠公(指蘇軾)謂其‘超邁入神’,評語不虛。後帖遠字宛然金錯刀法,但知府大夫不知為誰?’字闕,疑有所為耳。”(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一)

    此帖是米芾寫給某位官員的道別信。從信中措辭看,米芾對他頗為恭敬,不至於為了表達某種情緒而在告別信中故意寫錯字。

    其實,古人寫字缺筆,很多時候是為了避諱,比如下圖:

    上圖是清胡刻本《文選·兩都賦》的一部分。紅圈中的“玄”、“眩”缺筆,是為了避康熙的諱。

    那麼,《知府帖》的“府”字缺筆,又是要避誰的諱呢?

    一、避高遵甫之諱

    高遵甫是宋神宗母親高滔滔的父親。神宗逝世後,哲宗只有十歲,便由祖母高氏代為執政。

    父以女貴,當時人為了避高遵甫的諱,多有改掉名字的。比如范仲淹的一位表親,原名滕甫,字元發為了避諱,改名為滕元發,改字為達道。(事見范成大《吳郡志》卷二十五)

    高遵甫畫像

    可是“府”字與“甫”字形並不相同,只是同音而已,難道也須規避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宋時避諱比前代嚴密,“嫌名”(即同音字)也要規避。

    “府”字與“甫”讀音相同,因此米芾在揮墨之時,只得省去一筆不寫。

    二、避米佐之諱

    米佐是米芾的父親,他的字是光輔。“輔”與“府”在現代讀音相同,在宋代至少也是近音字。為了避父親的諱,米芾當然要缺去“府”的一筆。

    米芾《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

    在《作詩帖》中,米芾寫道:“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修月戶”之“戶”(即圖片上紅圈中的字)是“斧”的替身,“修月斧”即吳剛用以伐桂之斧。

    斧”與“輔”如今是同音字,在米芾那時至少也是近音字。為避父諱,米芾用與“輔”字讀音相差較大的“戶”字代替了“斧”字。

    《知府帖》的“府”字既犯了當道貴人之諱,又犯了自家父親之諱,米芾省去最後一筆不寫,合乎國法、順於私情。收到這封信的知府大夫,想必不會責怪米顛吝於這一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