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雖然是“關公戰秦瓊”式的歷史大穿越,但基本可以肯定曾國藩會笑到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接下來我們所做架空推演,可是拋開了西洋列強等外部因素,而完全以內戰視角加以解讀。

    先看雙方軍力對比——李定國所部大西軍最多時有20餘萬人馬(對外號稱40萬),其中半數來自西南少數民族。這支部隊雖然作戰英勇,但裝備比較落後(還在用怕火、怕疼、怕巨響的大象助陣),特別是火器匱乏——史載1659年2月李定國在永昌磨盤山打算伏擊吳三桂追兵,卻因機密洩露遭到吳三桂炮火猛烈轟擊,李部約2000名設伏官兵(都是百戰精銳)當即喪生。

    反觀曾國藩所轄湘軍,從建軍之初就確定下“冷熱兵器參半”的裝備原則,史載湘軍悍將李續賓所部13個營、6500餘人就配備有鳥槍1400餘支、重型抬槍700餘杆、輕型火炮上百門——需要說明一點,李續賓所部只是湘軍總兵力的大約5%,若12萬湘軍傾巢出動,缺少防護(少數民族兵連甲冑都沒有)、遠射火力薄弱的李定國部又該如何有效應對敵方強大火力呢?

    另外,曾國藩不僅指揮著10餘萬湘軍,還能奉旨調遣各省清軍“助剿”——真實歷史中,清廷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出兵30餘萬分3路進攻雲貴,李定國就立即感到戰事吃緊,結果是各條戰線的阻擊均告失利,短短8個月就丟掉了雲貴大部控制區,只得退走滇西。

    再看雙方戰略態勢——李定國所部鼎盛時期也不過控制雲南、廣西全境和湖南、四川、廣東一部(貴州是孫可望地盤),上述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程度都與控制大半個中國的清廷無法相比。不要說從大西南靠一己之力反攻全國“自古無勝算”,即便真實歷史中太平軍起兵,同樣在廣西境內處處被動挨打,只有進入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後才初步掌握主動權。

    或許有人會說,李定國在湖南打得不錯,完全可以此為突破口向長江流域魚米之鄉發展,但請不要忘記——湖南可是曾國藩和湘軍官兵的老家,而且湘軍上下透過宗族、姻親形成了凝聚力和排外性很強的內部關係,曾國藩只要打出“誓死保衛鄉梓”的旗號就能激起包括湘軍在內整個湖南全境的響應。

    而且就算陸戰不利,別忘了曾國藩還有一支強大的湘軍水師(擁有戰船數百艘、火炮近600門),牢牢掌控著長江中下游及其支流、重要湖泊(洞庭湖、鄱陽湖)的水面控制權。

    憑藉水師,曾國藩就有把握擋住李定國率部渡江北上或順江東征的步伐——擁有5000餘艘船隻、11萬兵力的太平軍水營都被湘軍水師打敗,李定國又有什麼辦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支能夠抗衡湘軍水師的強大長江水營呢?

    李定國所部擅長伏擊戰、運動戰和山地戰,但對於水上作戰可是妥妥的“門外漢”,這一“軟肋”在崇山峻嶺的大西南體現得尚不明顯,可一旦進入長江流域再想繼續發展就會誤大事(當年吳三桂叛亂最終兵敗的一大原因就是沒能奪取長江控制權)。

    更何況,另一大西軍主將孫可望當時無論地位、權勢、軍力都在李定國之上,且二人罅隙、分歧和矛盾越來越深,還有大西軍“四大將”之一的劉文秀也與李定國不和,這些都會給清廷可乘之機。而以曾國藩之老謀深算,又豈會錯過招降納叛,從內部瓦解、分化大西軍的任何良機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合營銷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整合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