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柏林影帝王景春在網上吐槽《復聯4》排片過高,他都怒罵”跪都跪了,還要什麼臉?“ 但是,大多數網友並不認同這個觀點,還有不少網友都在質疑王景春的言論。
7
回覆列表
  • 1 # 影像節

    從專業角度論,王影帝對《復聯4》排片的指責純屬胡攪蠻纏。當然,王影帝的矛頭並非指向《復聯4》,而是為此前《地久天長》得不到重視鳴不平,因為《地》的排片率只有5.6%,跟《復聯4》接近99%的排片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這不能怪影院,更不能怪觀眾,只能怪自己準備不足。

    一部像《地》這樣的電影,需要在投入製作之前就充分想好出路,如果想找大公司發行,那麼大公司也不是傻子,他要看東西、看演員陣容才決定接不接,即使接了也會提出各種要求,起碼你3個小時的片長是留不住的。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處,他們不僅與影院保持了長期合作的關係,上映檔期上會有通盤全面的考慮,宣傳力度上也會給影院信心,所以有些與《地》同類型的電影也都拿到了相應的或超出預期的回報。

    顯然,王小帥導演是不願讓自己的作品任人宰割的,所以選擇了去電影節。但現在電影節早已過了牆外開花牆內香的時代,你去電影節的最大收穫應該是被國際片商相中,走海外發行的路線,弄好了也有不菲的收入。這樣一來,國內發行就成了補貼,不能把收回成本的壓力完全放在國內市場。抱著這樣的心態,你跟影院談判時也應採取讓利的策略,別人要求分45%,你只要15%,國外獨立片商大都採取這一策略,因為影院只考慮賺錢,比如說放映一場的收入是一萬,按45%影院得5500,按15%得8500,院方當然會給你多排幾場,如果效果好,你的排片率自然會增加。

    現在有人嚷嚷藝術影院是文藝片的出路,其實美國的藝術影院給你的分成最多不超過30%,因為他知道自己單塊銀幕的含金量低,而製作和發行方是小成本操作,不可能拿錢出來做宣傳。

    所以,當下固然是排片為王的時代,但小製作電影和文藝片應該自度身量,尋找到自己的發行策略,在影院上映、影片平臺播出、境內外發行之間設計好自己的經營軌跡,而不是動不動就跪,撒潑耍賴,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更不是中國電影良性發展所應有的格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沒有泰博爾斯成品就不能打鳥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價?你在遊戲中有沒有遇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