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與戟的區別
中國古代兵器種類繁多,刀、槍、劍、戟、弓、斧、戈、矛、盾等等,其中很多兵器有相似之處,例如戈和戟、矛與槍,很多小夥伴表示傻傻分不清。那麼,你還在糾結戈與戟的區別嗎?
戈
戈,如上圖所示,平頭有尖,刃在下邊,使用方法主要是啄擊和勾割。根據作戰需要,戈分為長、中、短3種,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
啄擊,顧名思義,就是像啄木鳥捉蟲子那樣,士兵拿著手柄,用戈的尖鋒去喯傷敵人,這一點類似於斧頭的使用。勾割,即用戈去勾拉、割傷敵人的腦袋、四肢,其招數類似於鐮刀割草。因此,有人認為戈從器型和功能上看,是斧頭和鐮刀的孩子。
戟
而與戈長相相似的戟,則更進一步,是戈和矛的合成體。戟,既有直刃(矛)又有橫刃(戈),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遠勝於戈。
倒戈相向
戈是一種先秦兵器,盛行於商、周,早在商代就出現了銅戈,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戈,就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500年。
商代 鑲嵌獸面紋戈
當年武王伐紂,與商戰於牧野,作《牧誓》時就有“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們來宣誓)”的說法。而在牧野之戰中,很多商兵更是“倒戈相向”,紛紛掉轉兵戈攻,幫助周軍攻打朝歌城。
持戈勇士
直至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還有關於戈的很多記載。
據《左傳》記載,在晉秦爭霸的崤之戰中,就曾湧現了一位持戈割敵的勇士狼瞫。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晉襄公率軍在崤山隘道重創偷襲鄭國的秦軍。一開始,晉襄公擒了秦國戰俘,就讓他的車右(春秋時將職,作戰時在主將車的右邊)萊駒去砍戰俘的腦袋,不想戰俘忽然大吼一聲,結果萊駒差點被嚇尿,手中的戈當即掉在地上。
戰國 虎紋銅戈
有萊駒這樣的車右,真是太丟臉了,晉襄公的怒氣可想而知,好在這時狼瞫立馬撿起地上的戈砍死戰俘,並夾著萊駒追上晉襄公。狼瞫關鍵時刻奮勇上前,不僅挽回了晉襄公的臉面,還頗有武力,於是晉襄公改任他為車右。而狼瞫果然不負英勇之名,最後在崤之戰中戰死沙場,完成了他對勇的追求。
兵戎象徵
在秦以後,隨著鐵兵器的興起和作戰方式的改變,兵器也了很大改進,戈這種先秦時期最主要的兵器逐漸退出戰場。
秦政五年 五年相邦呂不韋戈
雖然戈早在兩千年前就已消失於戰場,但是它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甚至勝過矛、槍等後世一直沿用的兵器,成為歷代文人騷客筆下兵戎戰事的代表詞彙。
如枕戈待旦、大動干戈、化干戈為玉帛、止戈興仁等成語;再如李白《大獵賦》“金戈森行,洗睛野之寒霜”,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等詩句。
戈,在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後,帶著濃厚古風韻味,穿越了亙古的歷史長河,仍舊泛著熠熠寒光。
戈與戟的區別
中國古代兵器種類繁多,刀、槍、劍、戟、弓、斧、戈、矛、盾等等,其中很多兵器有相似之處,例如戈和戟、矛與槍,很多小夥伴表示傻傻分不清。那麼,你還在糾結戈與戟的區別嗎?
戈
戈,如上圖所示,平頭有尖,刃在下邊,使用方法主要是啄擊和勾割。根據作戰需要,戈分為長、中、短3種,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
啄擊,顧名思義,就是像啄木鳥捉蟲子那樣,士兵拿著手柄,用戈的尖鋒去喯傷敵人,這一點類似於斧頭的使用。勾割,即用戈去勾拉、割傷敵人的腦袋、四肢,其招數類似於鐮刀割草。因此,有人認為戈從器型和功能上看,是斧頭和鐮刀的孩子。
戟
而與戈長相相似的戟,則更進一步,是戈和矛的合成體。戟,既有直刃(矛)又有橫刃(戈),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遠勝於戈。
倒戈相向
戈是一種先秦兵器,盛行於商、周,早在商代就出現了銅戈,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戈,就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500年。
商代 鑲嵌獸面紋戈
當年武王伐紂,與商戰於牧野,作《牧誓》時就有“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們來宣誓)”的說法。而在牧野之戰中,很多商兵更是“倒戈相向”,紛紛掉轉兵戈攻,幫助周軍攻打朝歌城。
持戈勇士
直至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還有關於戈的很多記載。
據《左傳》記載,在晉秦爭霸的崤之戰中,就曾湧現了一位持戈割敵的勇士狼瞫。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晉襄公率軍在崤山隘道重創偷襲鄭國的秦軍。一開始,晉襄公擒了秦國戰俘,就讓他的車右(春秋時將職,作戰時在主將車的右邊)萊駒去砍戰俘的腦袋,不想戰俘忽然大吼一聲,結果萊駒差點被嚇尿,手中的戈當即掉在地上。
戰國 虎紋銅戈
有萊駒這樣的車右,真是太丟臉了,晉襄公的怒氣可想而知,好在這時狼瞫立馬撿起地上的戈砍死戰俘,並夾著萊駒追上晉襄公。狼瞫關鍵時刻奮勇上前,不僅挽回了晉襄公的臉面,還頗有武力,於是晉襄公改任他為車右。而狼瞫果然不負英勇之名,最後在崤之戰中戰死沙場,完成了他對勇的追求。
兵戎象徵
在秦以後,隨著鐵兵器的興起和作戰方式的改變,兵器也了很大改進,戈這種先秦時期最主要的兵器逐漸退出戰場。
秦政五年 五年相邦呂不韋戈
雖然戈早在兩千年前就已消失於戰場,但是它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甚至勝過矛、槍等後世一直沿用的兵器,成為歷代文人騷客筆下兵戎戰事的代表詞彙。
如枕戈待旦、大動干戈、化干戈為玉帛、止戈興仁等成語;再如李白《大獵賦》“金戈森行,洗睛野之寒霜”,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等詩句。
戈,在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後,帶著濃厚古風韻味,穿越了亙古的歷史長河,仍舊泛著熠熠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