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所用兵器的確不是青龍偃月刀。
刀作為一種實戰兵器出現在歷史舞臺,其實是從漢代開始的,但是當時的刀是短柄的環首刀,多為單手使用,另一手中持盾牌或者鉤鑲。
例如下面所展示的這幅漢畫像石中的格鬥圖,左側武士手持長戟,右側武士右手持環首刀,左手持鉤鑲,鉤住了對方的長戟。
漢代兵器正在由青銅向鋼鐵轉變,經常發現兩種兵器共同存在的情況,戟有,刀劍也一樣。
(徐州博物館藏鐵戟、銅戟)
(徐州博物館藏環首刀)
繼續說環首刀,到了西漢中晚期,鋼鐵技術日漸成熟,效能優異的百鍊鋼被用於製作兵器,環首刀的長度也隨之增加,經常超過一米。
而湖北鄂州發掘的一座三國時期的東吳墓中,出土的鋼鐵環首刀長度竟然達到146公分!
(鄂州東吳墓出土環首刀)
但是無論整體長度再長,這一時期的鐵刀也是短柄刀,最多類似西方的雙手劍那樣以雙手同時持握而已。無論是出土實物還是壁畫、畫像石中,都沒有出現偃月刀那樣的長柄大刀。
跟關羽有關的正史就是《三國志》,裡面跟關羽作戰直接相關的內容則是關羽斬顏良: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短短的一句話,就把整個戰鬥過程寫完了。一個“刺”,一個“斬”,其實並不能說清楚關羽的兵器究竟為何。
但是結合考古材料,答主推測關羽在馬上所用的長兵器為戟或者長矛,這也是漢代騎兵最常用的武器。
由於當時沒有馬鐙,騎兵在馬背上很難用雙手同時使用兵器,因此一手控馬、一手持這種刺擊的武器是最實用的。
而刺死顏良之後,應當是用隨身佩戴的環首刀斬下了他的腦袋。
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有“掩月刀”。其樣式跟後來戲曲、圖畫中關羽所用的青龍偃月刀一模一樣。
羅貫中之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將這種刀作為關羽的武器,大概是考慮它的外形十分有力量感,符合關羽的非凡武藝。
明代的百科全書《三才圖會·器用》記載說:
惟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剛好反映出明代人對於這種大刀的看法。
實際上,根據當時專門的軍事家的說法,這種沉重的偃月刀一般不用於實戰。
參考資料: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1980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所用兵器的確不是青龍偃月刀。
考古證據表明,漢末三國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偃月刀這樣的長柄大刀。刀作為一種實戰兵器出現在歷史舞臺,其實是從漢代開始的,但是當時的刀是短柄的環首刀,多為單手使用,另一手中持盾牌或者鉤鑲。
例如下面所展示的這幅漢畫像石中的格鬥圖,左側武士手持長戟,右側武士右手持環首刀,左手持鉤鑲,鉤住了對方的長戟。
漢代兵器正在由青銅向鋼鐵轉變,經常發現兩種兵器共同存在的情況,戟有,刀劍也一樣。
(徐州博物館藏鐵戟、銅戟)
(徐州博物館藏環首刀)
繼續說環首刀,到了西漢中晚期,鋼鐵技術日漸成熟,效能優異的百鍊鋼被用於製作兵器,環首刀的長度也隨之增加,經常超過一米。
而湖北鄂州發掘的一座三國時期的東吳墓中,出土的鋼鐵環首刀長度竟然達到146公分!
(鄂州東吳墓出土環首刀)
但是無論整體長度再長,這一時期的鐵刀也是短柄刀,最多類似西方的雙手劍那樣以雙手同時持握而已。無論是出土實物還是壁畫、畫像石中,都沒有出現偃月刀那樣的長柄大刀。
正史對關羽的兵器沒有明確記載
跟關羽有關的正史就是《三國志》,裡面跟關羽作戰直接相關的內容則是關羽斬顏良: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短短的一句話,就把整個戰鬥過程寫完了。一個“刺”,一個“斬”,其實並不能說清楚關羽的兵器究竟為何。
但是結合考古材料,答主推測關羽在馬上所用的長兵器為戟或者長矛,這也是漢代騎兵最常用的武器。
由於當時沒有馬鐙,騎兵在馬背上很難用雙手同時使用兵器,因此一手控馬、一手持這種刺擊的武器是最實用的。
而刺死顏良之後,應當是用隨身佩戴的環首刀斬下了他的腦袋。
目前所見到的文獻表明,偃月刀大約出現於宋代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有“掩月刀”。其樣式跟後來戲曲、圖畫中關羽所用的青龍偃月刀一模一樣。
羅貫中之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將這種刀作為關羽的武器,大概是考慮它的外形十分有力量感,符合關羽的非凡武藝。
明代的百科全書《三才圖會·器用》記載說:
惟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剛好反映出明代人對於這種大刀的看法。
實際上,根據當時專門的軍事家的說法,這種沉重的偃月刀一般不用於實戰。
參考資料: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