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Restful介面風靡IT界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似乎一說到後端就是寫介面,尤其是有些業務邏輯已經放到前端處理的網際網路應用。這裡我的疑惑是,前端需要什麼樣的資料,後端就應該給對應的資料嗎?
回覆列表
-
1 # 網路圈
-
2 # 小胖子小強
這個沒有統一的規定 前段需要什麼我給你什麼(導致後臺邏輯非常雜亂擴充套件性差)或者後端定義好了(獲取資料需要呼叫多個介面去處理) 。我們團隊目前是需要評審之後 各自進行功能設計,前後端一起定義介面,保證前端邏輯不復雜並且載入資料很快,後端介面以及邏輯有複用性 擴充套件性。純屬個人見解。
我們知道,一款網際網路應用從分工上可以分為前端和後端。前端主要負責資料的呼叫及頁面顯示渲染,後端主要負責資料的加工處理。
在這裡可能有不少人覺得做前端就比做後端要簡單輕鬆,其實不是這樣的。說到前端,以前的確是只負責介面渲染(說得通俗點就是“切圖師”)和一些JS驗證及效果的實現,但是隨著這幾年技術的發展,前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前端”概念的興起。
什麼是“大前端”呢?大前端是基於傳統前端的,且是針對後端而言的,大前端可以理解為是前端領域的升級擴充套件。在以前,前端排好頁面後要交給後端進行模板填充,那時的“前後端分離”分離得並不徹底。而“大前端”模式下,前後端的分離是比較徹底的。大前端的特性主要有:
大前端概念的提出是前後端分離模式下進化而來的(前端獨立於後端開發),此時的前端不光光要處理介面上的顯示,還要處理資料調取,所以大前端是需要資料來配合的;
大前端對前端人員的要求更高,要求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意味著前端人員的工作範圍的擴伸。大前端沒有固定的實施模式,每家公司都可以基於自家實際情況來考慮大前端的技術模式;
上面我們講到了,現在的“大前端”是需要資料層面的支援的,主要模式就是後端提供RESTful API 供前端調取。不是說前端需要什麼樣的模式就得由後端來提供,而是在開發時,前後端一起制定資料返回格式,前端開發時透過Mock資料來填充資料。
綜上,當下的前後端較之前分離得越來越徹底,兩端只是在資料上存在著交集,由後端提供資料,前端調取資料來完成整個產品的業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