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遊不遊
-
2 # 斜槓小D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燦爛時期。其中儒家、發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為中國政治發展的前途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尤其是儒學的提出,不僅對當時社會提供了禮儀的規範,甚至對後代社會也產生了非凡的意義。但是步入秦漢以後儒學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以下分析:
秦朝:焚書坑儒,以愚黔首嬴政統一六國後不僅統一了政治、經濟方面,而且也不忘抓緊對思想的控制。於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特別是儒家經典,在這一時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儒學發展也進入了短暫的低迷期。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在金殿問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統的意見,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意思大體就是說:現在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來引導民眾,百姓說法不一,百家學說也是各有所云,都不知道以怎樣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這時候董仲舒就把經過自己改造的儒學推上了桌面,賦予了儒學統一思想的歷史使命。緊接著儒學不僅成為漢武帝時期的官方思想,更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人民和中國文化。儒學的發展從秦朝的低迷期慢慢進入一個高潮。
春秋時期孔子創造了儒家,其弟子總結其言論而著《論語》,論語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到了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一家兩聖是對儒家的尊重。漢朝的遵從董仲舒的“罷著敗家,獨尊儒術”,也就是以儒家為主,百家為輔的策略。此時的儒家算是進入了歷史正軌了,當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再次進入了文化碰撞時期,道家,釋家,儒家三家互爭上下,在這個時期三家雖然鬥爭,但是也進行了融合。但是經過這個時期,儒家仍然是皇權重要的使用,因為儒家是戰亂過後修養生息的尊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儒家已經是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中,這個就是我們平常不在意的,儒家已經不是當初的單純的儒學派,而是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是經過數千年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