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44751219567

    “霧”作為景語,也作為意象,貫串全詩:“霧遮沒了正對著後窗的一帶山峰”,“晨霧把什麼都遮沒了,就是稍遠的電線杆也躲得毫無影蹤”,“漸漸地太Sunny從濃霧中鑽出來了。

    那也是可憐的太陽呢!光是那樣的淡弱,隨後它也躲開,讓白茫茫的濃霧吞噬了一切,包圍了大地。”在這幾個對“霧”的描寫語句中,“遮沒”、“什麼都遮沒了”、“吞噬”、“包圍”等意象顯得特別突出,好像有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要遮沒一切,包圍一切,吞噬一切,所以“我詛咒這抹煞一切的霧!”作者把強烈的主觀感情與具有象徵意義的景象融合在一起,表達了隱蔽在景物描寫背後的主題,作者用“霧”來象徵當時的險惡時局是非常貼切的。大革命失敗後,全國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中,到1929年12月,這種白色恐怖並沒有減弱,只是方式有所改變,狂風暴雨般的大屠殺有所收斂,轉而用封鎖、孤立、收買、軟化、窒息等方法來消磨一些革命者的意志,或者造出種種假象,使觀望中的人更加迷惘惶惑。作者說:“我自然也討厭寒風和冰雪。但和霧比較起來,我是寧願後者呵!寒風和冰雪的天氣能夠殺人,但也刺激人們活動起來奮鬥。霧,霧呀!只使你苦悶,使你頹唐闌珊,像陷在爛泥淖中,滿心想掙扎,可是無從著力呢!”它道出了作者當時的苦悶心境:到前線,到血與火的戰鬥中去拼殺,總比在這種不死不活的沉悶霧氣中被包圍被吞噬要痛快得多。現在是“滿心想掙扎,可是無從著力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在鞋廠打工多年的人想創業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