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紙硯溪

    這一點其實溥儀自己就說過,不過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沒功夫看《我的前半生》一書。

    溥儀在書中自我介紹道他是醇賢親王的孫子,攝政王載濤的嫡長子。他的身份血統固然尊貴,但這卻不是他能當上皇帝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他的輩分年齡最合適。

    光緒皇帝是載字輩的,和他的前任同治皇帝實際上是一輩的,不過他並非慈禧的兒子,所以和慈禧向來關係不好,也不討她喜歡。在這兩朝年間,慈禧一直都是以太后的身份統治中國,這點沒問題,誰也挑不出毛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慈禧有孝莊做例子。滿清是個固步自封的朝廷,總想著什麼祖宗規矩,祖宗先例,所以做什麼事都要往前看,以前有了先例那麼事就好辦了。而孝莊當時在實際權力上確實比肩後來的慈禧,並且一度做到了太皇太后。

    所以慈禧也最多隻能做太皇太后。本來慈禧挑嗣皇帝的標準有兩個,一是要年齡小,這樣好控制,二是輩分不能低了,否則她做不了太皇太后就不能掌權了。

    因此,溥儀才會被從王府裡抱進皇宮。不過慈禧想不到自己死的那麼快,她的主意還是落了空了。

    從事實上看,慈禧不選溥儀對她自身是沒什麼事的,畢竟就算嗣皇帝各方面都不符合她的要求,她還是可以憑藉手段強行攬權一段時間的。反正她也活不了多久了。

    如果慈禧不選溥儀,而是選擇其他人來做嗣皇帝的話,那還要看他是否滿足條件。如果是個少年人的話恐怕清朝的命還能續幾年,畢竟一個年輕氣壯的君主還是能給臣民們很大的信心的。但是清朝想要延續的更久的話還是要看攝政王的人選,畢竟慈禧不可能選一個成年人做嗣皇帝,那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事就只能有攝政王處理。

    據溥儀所說,他的父親實在是沒有那個能力處理國務,三年的時間裡他什麼也沒有辦好,而那些宗室,太后也是毫無作為。所以清朝最後那三年幾乎是放任自流,中央處於沒有核心的情況。

    反正慈禧是必須要選一個嗣皇帝的,畢竟光緒沒有子嗣,而這個嗣皇帝的年紀並不重要,反正慈禧不可能選一個成年人,那麼選那一個孩童也沒有用。

    歸根揭底就要看嗣皇帝的父親,將來的攝政王自身能力如何,如果能力強的話說不定清朝可以進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能力差的話也不會早於一九一二年。

  • 2 # 補雲續月

    溥儀僅僅當了三年皇帝,而且退位時候僅僅十幾歲,都沒有親政!

    溥儀之所以能夠當皇帝,是因為大清國還需要一個皇帝,這個皇帝是誰無所謂,只是一個代表一個象徵,不管是誰當皇帝,都改變不了大清國走向滅亡的末路。

    所以說,溥儀其實是很慘的,他只是揹負大清國的亡國之君,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雖然他什麼也沒做,只是被命運催動,承擔了不是他的錯誤。不像很多亡國之君,像隋煬帝,秦二世都是他們作的太厲害亡了國,溥儀只是替他的祖先承擔了亡國責任,更甚的是,他替兩天多年的封建王朝承擔了封建帝國滅亡的責任。

    當了三年的皇帝不僅沒帶給溥儀榮耀,反而影響了他退位後的生活心態,導致他走向背叛人民,投降日本,甘心當日本傀儡的生活。可以說命運對溥儀不公,因為兒童時期當了皇帝,被以後的各方勢力玩弄。

    即使慈禧不用溥儀當皇帝,大清國也不了避免的走向滅亡。而另一個無辜的孩子承擔溥儀所承擔的,遭遇溥儀所遭遇的,不過是另一個苦命的孩子。

  • 3 # 油膩鬆哥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著廢掉光緒,光緒又沒有兒子,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於外國的反對,慈禧廢除“大阿哥”這個名號。廢除稱號以後慈禧年齡越來越大,光緒帝又沒有兒子。此時慈禧和光緒帝的關係非常不好。自1898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決定清末政局一直是以慈禧,載灃為代表的滿清統治集團,溥儀作為小皇帝,不過就是個傀儡,但他是慈禧姻親結合的最佳人選,大清滅亡的結局是註定的,中國民國的建立也是必然的,與選不選溥儀無關。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正月14日出生在北京醇親王府。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與側福晉劉佳氏之孫,攝政王載灃與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之子。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慈禧很喜歡收養在宮中,就把這個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時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堅持給載灃指婚,劉佳氏只有將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

    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訊息傳來,醇王府頓時發生一場大亂。溥儀的祖母老福晉劉佳氏剛聽完載灃帶回來的懿旨就暈厥過去。未來的皇帝溥儀連哭帶打不讓內監抱走。溥儀的乳母王焦氏抱著溥儀一起進宮。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尊祖母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 。尊封文宗祺貴妃佟佳氏為皇祖祺皇貴太妃(端恪皇貴妃),穆宗瑜貴妃赫舍里氏為皇考瑜皇貴妃(敬懿皇貴妃),珣貴妃阿魯特氏為皇考珣皇貴妃(莊和皇貴妃),瑨妃西林覺羅氏為皇考瑨貴妃(榮惠皇貴妃),大行皇帝瑾妃他他拉氏為皇考瑾貴妃(端康皇貴妃)。並頒佈大行皇帝的遺詔。此時安慶發生兵變,被清軍剿滅。11月,頒大行太皇太后遺誥。詔四時祭饗祝版,醇賢親王稱曰“本生祖考醇賢親王”,嫡福晉稱曰“本生祖妣醇賢親王嫡福晉”。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 加慶親王奕劻以親王銜並世襲罔替,貝勒載洵、載濤加郡王銜。並且設立禁衛軍,命貝勒載濤、毓朗、尚書鐵良專門管理訓練。 命張之洞兼督辦川漢鐵路大臣。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訊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溥儀下《罪己詔》。派陸軍大臣廕昌率北洋軍隊兩鎮南下,同時命海軍駛入武漢江面配合陸軍作戰。但廕昌指揮不動北洋陸軍。在“養病”的袁世凱,一直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同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著聯絡,對政局瞭如指掌。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帝國主義的仇視,各國公使一致促請清廷起用袁世凱。清廷不得已任命袁為湖廣總督,令其督師南下。袁以腳病未好為藉口,不肯應命,暗中卻操縱北洋軍怠戰,並提出組織責任內閣,給他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等條件,要挾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袁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軍向革命軍進攻。11月2日攻下漢口後,即按兵不動,而後帶衛隊抵京。16日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著便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南北內戰爆發後,華南地區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數個北方省份。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和議代表先後舉行了5次會議。除討論軍隊停戰和政權體制問題,還議定了溥儀退位的優待條件。經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傢俬有財產等等。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中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史稱“遜清小朝廷”。

  • 4 # 嘻嘻必笑

    大清亡,慈禧在,慈禧無論選擇誰,都改變不了大清註定滅亡的命運,“閉關鎖國”是導致大清滅亡的根本原因,除非改變根本原因,不然結果都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茄子包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