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店小甜甜

    本身,按照武侯的想法是,漢中把守,積蓄力量,待天下有變,可以從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用兵,則霸業可成。但是隨著荊州的丟失,隆中對就必須作出調整,而這個調整是從隆中對中的戰略防守以待天時,變成傾全國之力來阻止曹魏發展,並轉移國內集團矛盾,以攻代守的一招。這個戰略意義參考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田豐的建議是積蓄實力,兵力糧草比曹操高出數倍以後,採取穩打穩紮的戰略方針。而曹操採用的是正面硬剛,奇兵偷襲騷擾的速戰消耗,找到糧倉燒掉後大決戰方針

  • 2 # 重大現場

    也許大家對這個中題的看法很大,但是從軍事角度說,蜀漢的軍事行動都只能算是以進攻為方式,防禦性作戰。將戰場推向敵人,由自已來決定於何時何地,與對手進行主力交戰,而不是反過來,讓對手打上門來。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已經逐步清晰了,大成三國,曹魏、東吳、蜀漢,成謂三分天下,但是不管怎麼算,三國實力中,依然曹魏為最強,佔據了人口也最多,也幾乎是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東吳疆域範圍也不小,但是在那個時代,中國的長江以南,屬於開發度不高的地區,力量並不強。蜀漢疆域最小,人口也最少,實際實力最弱的一個。既沒有足夠的人口,也沒有發達的經濟,反正談不上什麼好條件。

    如此情況之下,蜀漢處於最不利的地位,又不具體與對手議和的條件,它與可以東吳和議,卻難與曹魏,政治角度說,這仗不能不打,也就是如何打的問題,顯然進行單純的防禦是不可能,只能是以攻代守,確實如許多人所說的,其面對的形勢就是: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主動出擊 。

    蜀漢實力不強,卻可以集中力量,重點突擊的方式,主動尋找戰機,有機將戰略上的劣勢變成戰役上的相持,戰術的優勢。也許真正的問題是,這僅戰術優勢,難以轉化為戰役上的成功,更不足以影響到戰略上的局面。曹魏在戰略優勢太大,既便在局面失利,但是它擁有足夠的能力,將每次的失敗損失都彌補上。

    蜀漢取得的任何一場戰役的勝利都不足以引發決定性的變化,但是任何一次失利,那麼前期的收穫可能全部歸零,這才是真正無解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來了,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入手一萬2的iPhone嗎?還是說有別的推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