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婢楚楚

    一、先秦諸子百家產生的歷史環境

    我們一般將秦朝統一之前歷史時期稱為先秦,這個時期包括從三皇五帝到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將近兩千年的時間,直到戰國時期才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學繁榮“諸子百家爭鳴”。

    其實我們稍加註意不難發現,先秦時期的文學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流傳後世的文獻資料也較少。除了具體成書時間不明的《山海經》(戰國初期至漢代初期)、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之外,大多數是以歷史散文的方式呈現。比如記言史料《尚書》、魯國編年史《春秋》、《左傳》、國別史《國語》等歷史散文。餘下的就是展現諸子百家思想的各種記言記事說理散文,比如展現儒家思想的《論語》、《孟子》、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有縱橫家的《戰國策》、繼承孔儒,主張性惡論的《荀子》、主張尚賢尚同的《墨子》、主張以法治國的《韓非子》等。而這些諸子百家的出現,客觀上是源於戰國時期的政治混亂。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烽煙四起,不同階層的代表紛紛發聲,對社會變革、推動大一統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而現在我們所看到關乎諸子的文獻作品,除少數部分,大多數是後人輯錄補遺,而非本人親撰。

    二、諸子百家的發展演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結束從東周開始長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亂局,建立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位政治上雄韜偉略的千古一帝卻沒有能給文學創作者帶來蓬勃發展的沃土,相反,因為秦王朝推行極端的文化專制政策,文學創造在短暫的繁榮之後遭遇了歷史上第一次寒冬。“焚書坑儒”雖有待考證,但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秦朝遺留的文學作品屈指可數,甚至在當時能算得上文人的大概就只有丞相李斯一人。就連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成書時間都是在戰國末年。

    除了國家統治需求而採取的文化政策外,諸子百家還走上了融合之路。比如《呂氏春秋》就是雜取各家為己所用,改造道家、儒家、陰陽家各家學說發展出獨有的理論體系,也體現出了百家思想由分到合的融合、統一趨勢。這一趨勢在西漢著作《淮南子》中得出了充分體現。

    三、諸子百家的融合、消亡

    元光三年,漢武帝下詔求賢良文學言治國大要,西漢大儒董仲舒連上三篇《舉賢良對策》,從政治上提出獨尊儒術,抑黜百家的學說和春秋一統的理論,這三篇政論散文對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客觀上促使了“百家”加快了融合、消亡的腳步。

    從西漢時期開始,文學形式更加多樣化,辭賦、散文、樂府、古詩紛紛呈現,在武帝時期文學創造進入第二次繁榮期。歷史總是推陳出新,在和平發展的年代,諸子百家的理論已經不適合新的社會形態。逐漸消亡、被掃納進歷史的故紙堆,似乎是曾經風光的諸子們唯一的結局。

    總之,作為事實的對映,百家思想和天下格局都遵循同一個自然規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幼兒也會得“痔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