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晚風穿林孤雁來還去
-
2 # 亮哥侃影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1],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北宋時期名將。
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藉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戰功,交好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狄青出判陳州,最後抑鬱而終。宋仁宗賜予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嘗考狄之立功,莫大於奪崑崙關,包之成名,莫要於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跡;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別也。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回覆列表
史書上並無記載兩人關係,大多是民間傳聞。咱們先看倆人的簡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北宋時期名將。嘉祐元年(1056年),朝廷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
從這上面看兩人都有樞密院任職經過,可能有人認為兩人有交集,但任職時間間隔了6年。而且從北宋時期文人地位逐漸提高,到仁宗時期到了頂峰,從中央朝廷到地方政府,具備儒學背景的文官幾乎全面取代職業軍人,出掌各個重要的職位。在行政與軍事領域,文官的權力與聲望都壓過了武人同僚,也造成了文武之間的不信任。所以我推測倆人並無太多關係。民間傳說也只是後人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