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這部偉大的作品是根據案例“科尼的故事”加工而成的。1887年6月的一天,著名的法律活動家科尼到托爾斯泰家作客,講了他擔任彼得堡地區法院檢查官時所經歷的一件事:有一次,一個屬於上層社會的年輕人奧尼找他,向他提出與一個叫羅扎莉婭的女犯人結婚的要求。經與年輕人交談後,科尼瞭解到,羅扎莉婭的父親是一家貴族地主的佃農。父親死後,女主人收留她當女傭人。羅扎莉婭出落得非常漂亮。16歲那年,女主人的侄兒奧尼誘姦了她。懷孕後奧尼便把她遺棄了,隨後又被女主人趕出家門,生活無著落,被迫淪為妓女。在妓院裡因偷了酒醉的嫖客100盧布被帶上法庭受審。當年誘騙他的奧尼此時正坐在陪審員席上,他認出這個不幸的妓女原來是自己當年肉慾的犧牲品,因此良心受到極大的譴責,最後決定同她結婚以贖罪;女犯人也呈文同意,不幸她卻因患斑疹傷寒死在監獄的醫院裡,婚禮未曾舉行。科尼對托爾斯泰說,從那以後,奧尼不知去向,很多年之後,他竟在一張副省長的任命書上,看到了奧尼的名字,他當副省長了。這個故事,使托爾斯泰極感興趣,異常激動。托爾斯泰得到這一素材後,廣泛收集相類資料,進行了全面的構思。小說初名《科尼的故事》,採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可是寫作進展得很慢,托爾斯泰覺得越寫越不滿意。為此,他不得不數次停筆。《復活》在創作過程中的困擾,主要是由於聽來的故事尚未完全轉變成心靈的要求,尚未找到表達思想的藝術形式。法庭的場景在故事中佔著顯著的位置,為了寫好法庭,托爾斯泰曾幾次參觀法庭開庭時的情形。在原來的故事裡,羅扎莉婭因盜竊而受審是理所當然的,看不到絲毫“法律的謊言”和審判的不公正。托爾斯泰在小說中,把女主人改為無辜的,透過法庭對她的不公正審判來深刻揭露俄國當時的司法制度的荒謬性,這樣就賦予了這部小說以豐富的社會內容,使小說的主題超出了道德和贖罪的範圍。這是通往批判現存制度這一宏大主題的第一個階梯,這個主題後來成了《復活》的主要樞紐。《復活》的創作,前後長達11年,修改達20餘次。儘管11年間並非都在寫這部小說,但其艱苦程度仍是可想而知的。1899年,列夫·托爾斯泰除了緊張地校訂這部小說清樣之外,還專心寫作小說的第三部,直到年終才完成了整個創作。沙俄當權者對《復活》又恨又怕。他們不敢公開禁止這本書的出版,只好在出版審查時大加削砍。全書129章中最後未經刪節而發表的只不過25章。直到1933年出版《托爾斯泰全集》時,讀者才第一次完整地讀到《復活》的全文。十月革命前,人們從未能讀到完整無缺的原著。
《復活》這部偉大的作品是根據案例“科尼的故事”加工而成的。1887年6月的一天,著名的法律活動家科尼到托爾斯泰家作客,講了他擔任彼得堡地區法院檢查官時所經歷的一件事:有一次,一個屬於上層社會的年輕人奧尼找他,向他提出與一個叫羅扎莉婭的女犯人結婚的要求。經與年輕人交談後,科尼瞭解到,羅扎莉婭的父親是一家貴族地主的佃農。父親死後,女主人收留她當女傭人。羅扎莉婭出落得非常漂亮。16歲那年,女主人的侄兒奧尼誘姦了她。懷孕後奧尼便把她遺棄了,隨後又被女主人趕出家門,生活無著落,被迫淪為妓女。在妓院裡因偷了酒醉的嫖客100盧布被帶上法庭受審。當年誘騙他的奧尼此時正坐在陪審員席上,他認出這個不幸的妓女原來是自己當年肉慾的犧牲品,因此良心受到極大的譴責,最後決定同她結婚以贖罪;女犯人也呈文同意,不幸她卻因患斑疹傷寒死在監獄的醫院裡,婚禮未曾舉行。科尼對托爾斯泰說,從那以後,奧尼不知去向,很多年之後,他竟在一張副省長的任命書上,看到了奧尼的名字,他當副省長了。這個故事,使托爾斯泰極感興趣,異常激動。托爾斯泰得到這一素材後,廣泛收集相類資料,進行了全面的構思。小說初名《科尼的故事》,採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可是寫作進展得很慢,托爾斯泰覺得越寫越不滿意。為此,他不得不數次停筆。《復活》在創作過程中的困擾,主要是由於聽來的故事尚未完全轉變成心靈的要求,尚未找到表達思想的藝術形式。法庭的場景在故事中佔著顯著的位置,為了寫好法庭,托爾斯泰曾幾次參觀法庭開庭時的情形。在原來的故事裡,羅扎莉婭因盜竊而受審是理所當然的,看不到絲毫“法律的謊言”和審判的不公正。托爾斯泰在小說中,把女主人改為無辜的,透過法庭對她的不公正審判來深刻揭露俄國當時的司法制度的荒謬性,這樣就賦予了這部小說以豐富的社會內容,使小說的主題超出了道德和贖罪的範圍。這是通往批判現存制度這一宏大主題的第一個階梯,這個主題後來成了《復活》的主要樞紐。《復活》的創作,前後長達11年,修改達20餘次。儘管11年間並非都在寫這部小說,但其艱苦程度仍是可想而知的。1899年,列夫·托爾斯泰除了緊張地校訂這部小說清樣之外,還專心寫作小說的第三部,直到年終才完成了整個創作。沙俄當權者對《復活》又恨又怕。他們不敢公開禁止這本書的出版,只好在出版審查時大加削砍。全書129章中最後未經刪節而發表的只不過25章。直到1933年出版《托爾斯泰全集》時,讀者才第一次完整地讀到《復活》的全文。十月革命前,人們從未能讀到完整無缺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