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至於都忘了他們的廟號、諡號,直接用年號代稱皇帝了。
6
回覆列表
  • 1 # 大國曆史觀

    談到中國的紀年方式,我們一定會想到“公元紀年”,不過這是在現代。而在古代,一些皇帝他們會以“年號”來紀年,這種形式最早源於西周時期的“共和執政”(共和為當時年號),但此後由於周朝崩裂,中國陷入持續的戰亂,此後並未延續使用。直到漢武帝登基時定年號為“建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年號,這一傳統從此延續兩千多年。除了中原政權外,日本、越南、新羅、吐蕃、大理等也都加以效仿。

    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人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的皇帝終其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光一年就改一個年號,比如南北朝與唐宋。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年號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她一生所使用的年號依次為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前面的一些還出自一些經典著作,可是後面的就越來越俗,充滿了個人崇拜主義。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明清兩朝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只用一個年號(明英宗、皇太極除外),這種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

    這要歸功於明太祖朱元璋了,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他立了三個規定,那就是不封禪、不受尊號和不受祥瑞,這讓那些想改元的皇帝望而止步。關於第一點不封禪,儒家認為新皇即位需要建封禪、改正朔、易服色,那些推崇儒術的像漢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宋真宗等深受其影響。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就沒有一個皇帝封禪了,縱然出巡經過泰山也只是祭祀並不封禪,至於改正朔、易服色,唐代以後由於紛爭不斷,皇帝們都沒心思折騰這些了。

    其次是不受尊號

    唐代之前早有皇帝受尊號的先例,而該制度真正形成於唐朝,在宋朝達到頂峰,比如大名鼎鼎的“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尊號)。在明朝,朱元璋規定不許受尊號,只接受死後的諡號。到了清朝,入關之前皇帝們接受尊號,入關後也不再受了,比如大臣曾四次為康熙上尊號但都遭到拒絕,就連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在這點上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當然,我們要明確一點,“十全老人”“古稀天子”之類的稱呼純屬他自娛自樂,並非是正式尊號。

    最後是祥瑞

    過去祥瑞五花八門,比如一本誰都看不懂的書、形狀怪異的雲朵、閃著紅色光芒的石頭,凡是一些不常見的東西,都會被說成所謂的“祥瑞”。而且人們認為祥瑞上天給予皇帝的獎賞,所以皇帝看到祥瑞之後就會改元,像宋真宗趙恆,曾連續改了三個年號大中祥符、天禧、乾興,這正是他迷信祥瑞、熱衷改元的產物。

    明太祖朱元璋接受了之前的教訓,規定不受祥瑞,後代的一些皇帝雖然受了祥瑞,也只是玩玩而已,並沒有改元。當皇帝真正做到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便不會改元了。往深處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統治者們不再需要封禪、受尊號、進獻祥瑞這些方式來體現他們統治的權威了。

    封禪在儒家文化可以說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隨著宋代理學的興起,儒家逐漸傾向於帝王的道德哲學、修身養性和道德品質,這讓封禪的存在感越來越弱,自然也就不接受祥瑞了。清朝入關前曾因得到蒙古的傳國璽而慶賀改元,入關之後發現漢人壓根不把這個當回事,因此也再也不提改元了。

  • 2 # 漢水白石言

    皇帝換年號主要是圖個好兆頭,想氣象一新,或是生變故,式與個人一時興起等有關。明清社會比較穩定,尤其清康熙帝在位期間。萬曆朝政都不想理,還費事改年號?

  • 3 # 森林鹿

    原因很多,而且相互影響,最後造成了這麼一個結果吧。

    先說兩個問題,1,年號是幹嘛用的?2,為什麼要改年號?

    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可以由漢武帝劉徹大大來回答。他是第一個創用年號的皇帝,即位十九年以後,他狩獵得了只祥瑞”獨腳獸白麟“,馬屁眾建議要大張旗鼓慶賀昭告天下啊,於是把這一年(公元前122年)定為元狩元年,後面的年份就叫元狩二年、三年……後來,漢武帝又把即位後至元狩之間的十八年追補了建元、元光、元朔等三個年號,每隔六年更換一個。

    所以年號這玩意,第一用來數數記年,第二從創立開始就有“紀念、慶賀大事”的意義,簡單地說,可以用來刷存在感。

    刷什麼存在感呢?刷皇權的存在感。

    歷代皇帝改年號最常用的幾個理由:1,皇帝換人了,新皇上任必然要改年號刷版公告一下現在老大是我 2,國有大事,比如換皇后換太子了,打勝仗了,封禪了,獲祥瑞了,皇帝發展新的興趣愛好了(咦)……

    有個規律是,改年號最頻繁的時候,通常是皇權最不穩定、各方勢力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比如著名玩字狂魔武則天,當女皇21年用了17個年號。公元304年,白痴晉惠帝在位十四年,這年正月年號本來是“永安”,然後司馬ABCD亂打一通,上位的改元“建武”,司馬ABCD又亂打一通,新上位的又改回”永安“,司馬ABCD繼續亂打,新上來的又改元”永興“,一年改了四次年號。這一年還廢立皇后太子N次、廢立了N個皇太弟……

    隨著天朝君主專制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加強,後面朝代的皇帝也逐漸摸清了這種規律。宋以後,造紙術印刷術成熟,書籍成本下降,文化傳播範圍擴大,改年號付出的成本也在增加,而皇權是越來越穩固的,已經不怎麼需要用改年號這種文字遊戲來刷存在感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開了頭,不改元,後面子孫也都尊祖制下線不玩了。等全社會都習慣一帝一元而且皇帝在世時就以年號稱呼他們以後,年號迴歸了用來紀年的本質用途。滿清入關,也就依著社會習慣這麼走下去了。

  • 4 # 靖柏

    年號最初是漢武帝開始,起初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後來經過發展還可以表示祈福、歌頌以及改朝換代用來象徵新朝確立。

    在明代以前,一般皇帝都要用兩個及以上的年號。為什麼改年號呢,關鍵是要看歷史環境和背景。如果災害頻發、環境不好的話,皇帝就希望透過改元而改變政治環境或是社會環境;如果遇到天降祥瑞、統一全國這樣的大好事,一般也要改元。

    但是,自從朱元璋堅持只用一個年號,後來的皇帝們跟著學,也只用一個年號。畢竟這位老兄特立獨行慣了,不喜歡受規矩約束。

    明清以後,社會生產力逐步提高而且朱元璋重整了科舉制度,使得社會以崇尚文化,加上久經戰亂民心思穩,物資上資本主義萌芽等等,社會有和諧穩定要求,所以,這個皇帝年號也趨於穩定。

    年號改來改去,一是無聊,二是不利於年代記錄,所以到了明清以後大家一般都只用一個年號了。二是不利於年代記錄,導致很多歷史都非常混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 TGA年度遊戲的獲獎者你更看好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