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很大4853
-
2 # 鄭州傳媒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自己是做生意的,依稀還記得我最開始起步的時候,一輛800塊錢的電動車跑遍了鄭州市。那時候夏天熱,冬天冷。可不容易。
之後攢的錢,在考慮買房還是買車上。後來考慮到是買房,因為房子會升職,車會貶值。所以緩了一陣,才又買了車。不過,當時看房的時候,特別不方便,基本也沒看幾套房,就決定了。所以也是弊端。
買了車之後,發現自己的行動範圍比原來大太多太多了。原來的專案可能在鄭州的兩頭,跑來跑去,得半天。所以那時候非常辛苦。現在開了車之後,就感覺,鄭州也不大。非常方便。連不常回家的我,有了車,回家也比較勤快了。
之後業務做得也不快不慢,再準備考慮下一輛車。最開始想著特斯拉,在去了一次無錫之後,還是覺得跟朋友一塊考慮E300L。不僅是面子問題,關鍵這個車是硬通貨,也能保值。在第二輛車考慮是,我是保值>面子。
-
3 # 試駕時間
傻瓜,我們怎麼知道“很多人”沒錢?怎麼知道“很多人”還不起車貸呢?
曾經我也有過類似的疑惑,自己生活混得很緊湊以為別人也一樣,其實不一樣。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深藏不露,有錢沒錢真看不出來,吃糠咽菜的人可能是吝嗇的富翁,流浪街頭的人可能是稅務局公務員。
買車需要量力而行,我們也一直在踐行這個標準,與歐美人民刷三個月盤子就能買一輛車不同,我們可能要刷上一年兩年才行;我們賺錢不易花錢自然不會特別隨意。
購買寶駿510、哈弗H6、比亞迪唐,以及購買寶馬X3的人們,經濟條件和思想意識是有差距的,即使分期也是建立在對各自未來預期收益合理評估後的結果,不會輕易超越自己的能力範圍,沒有誰希望還款失敗還要麻煩銀行把車收回去。
買什麼樣的車大體和收入或預期收入正相關,級別不同價格不一的車型給了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士靈活選擇,自由表達個性的機會,也給了我們創造精彩生活的機會。
同時,汽車雖然遠遠算不上必需品,但有時候有車還真的能帶來方便。
當我們逢年過節買不到回家的車票的時候,當我們的丈母孃將其列入年度發展計劃的時候,當我們拖家帶口遠行的時候,就會知道有車的人生該是多麼幸運的事情。
無論是現實需求還是現實逼迫,買車本身都是很自然的行為,只是或許因為我們的汽車文化或是個人消費理念的LOW,盲目跟風購買傻大粗的車型,而不願接受完全能夠滿足需求的小而美車型。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而我們不切實際的需求也倒逼著車企愈發投機取巧,以偽善的營銷提示,深藏它們逐漸喪失道義的靈魂。
這才是值得我們驚醒的事情。
回覆列表
每個買車的人都有自己買車的理由。富人買豪車,是為了門面,為了體面。青年富二代買豪車,也是為了身份,為了炫耀。但是,在我身邊的大多數人買車,還是因為,“車”這個東西,更多的是一種生產工具。
我有個朋友,做圖文廣告的,大塊大塊的廣告牌,很長很長的裝修鋼筋,如果沒有車,又該如何送到客戶的手裡?我的伯父,司機,為什麼買車就不用再說了吧。他們買車是為了生存,越是沒錢,越得買,有車才能更好的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