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老片叫做《大刀王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影片裡的大刀王五,堪稱一代英豪!
最主要的是,王五不是編劇虛構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真實的王五比影片裡的還要英烈!
(電影裡的王五)
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因刀法純熟、排行第五,時人稱之為“大刀王五”,他和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晚清武師是齊名的。
王五的師傅是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王五跟著他練了好幾年功夫,直到刀功已勝師父才出師,先到天津後到北京,以鏢師為業。
1877年(光緒三年),王五用多年積蓄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開了源順鏢局,後遷到廣安大街。因他人脈很廣,收費合理,且極有俠義精神,沒多久就打出了名聲。
譚嗣同慕其名,跟著他學習刀法,兩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真實的王五)
沒錯,這個譚嗣同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變法失敗後被清廷殺害,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篇。
其實譚嗣同被抓入獄後,王五數次想要劫獄救他,已經買通了獄卒,但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他想要用自己的鮮血,喚醒民眾的覺悟。
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這種話語,無論什麼時候聽來都鏗鏘有力壯烈無比。譚嗣同,乃是鐵骨錚錚的真君子,真烈士。他的死重於泰山。
譚嗣同極有佛性,被稱為“佛學彗星”,他甘願受死,也是慈悲心的一種體現吧。
王五本就對腐朽的清廷不滿,一腔愛國之心無處可報,更受好友譚嗣同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固步自封的清廷不能救中國,必須有所改變!
為了替譚嗣同報仇,也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王五組織了多次暗殺清廷高官的活動,但都沒有成功。他沒有氣餒,反而從此徹底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拳在北方興起,王五算是找到了組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拳眾人並肩作戰,遭到了清廷的殘酷鎮壓。
10月25日,清廷派兵包圍了源順鏢局,王五等人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西河邊兒,時年56歲。
(大刀王五的雕塑)
王五武功高強又熟悉地形,本來是有機會逃脫的,但是當時鏢局裡有一百多個投奔他的男女老少,如果他跑了,這些人肯定沒有好下場。所以他寧願一死。
王五死後,清廷還將他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上用以震懾,家人無法入殮。霍元甲聽說了此事,特意從天津趕來,趁夜取下王五的頭顱埋葬。
總之,無論是譚嗣同還是王五,他們身份雖有不同,卻都是那個時代的義士、烈士,其精神同樣值得頌揚。
有一部老片叫做《大刀王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影片裡的大刀王五,堪稱一代英豪!
最主要的是,王五不是編劇虛構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真實的王五比影片裡的還要英烈!
(電影裡的王五)
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因刀法純熟、排行第五,時人稱之為“大刀王五”,他和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晚清武師是齊名的。
王五的師傅是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王五跟著他練了好幾年功夫,直到刀功已勝師父才出師,先到天津後到北京,以鏢師為業。
1877年(光緒三年),王五用多年積蓄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開了源順鏢局,後遷到廣安大街。因他人脈很廣,收費合理,且極有俠義精神,沒多久就打出了名聲。
譚嗣同慕其名,跟著他學習刀法,兩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真實的王五)
沒錯,這個譚嗣同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變法失敗後被清廷殺害,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篇。
其實譚嗣同被抓入獄後,王五數次想要劫獄救他,已經買通了獄卒,但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他想要用自己的鮮血,喚醒民眾的覺悟。
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這種話語,無論什麼時候聽來都鏗鏘有力壯烈無比。譚嗣同,乃是鐵骨錚錚的真君子,真烈士。他的死重於泰山。
譚嗣同極有佛性,被稱為“佛學彗星”,他甘願受死,也是慈悲心的一種體現吧。
王五本就對腐朽的清廷不滿,一腔愛國之心無處可報,更受好友譚嗣同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固步自封的清廷不能救中國,必須有所改變!
為了替譚嗣同報仇,也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王五組織了多次暗殺清廷高官的活動,但都沒有成功。他沒有氣餒,反而從此徹底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拳在北方興起,王五算是找到了組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拳眾人並肩作戰,遭到了清廷的殘酷鎮壓。
10月25日,清廷派兵包圍了源順鏢局,王五等人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西河邊兒,時年56歲。
(大刀王五的雕塑)
王五武功高強又熟悉地形,本來是有機會逃脫的,但是當時鏢局裡有一百多個投奔他的男女老少,如果他跑了,這些人肯定沒有好下場。所以他寧願一死。
王五死後,清廷還將他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上用以震懾,家人無法入殮。霍元甲聽說了此事,特意從天津趕來,趁夜取下王五的頭顱埋葬。
總之,無論是譚嗣同還是王五,他們身份雖有不同,卻都是那個時代的義士、烈士,其精神同樣值得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