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楊品史
-
2 # 潘新華
這個問題的簡單回覆是:活人只能稱王。展開一點說:在商周乃至戰國以前,‘帝’是天帝,‘王’是人王,活著的一切人,最多都只有資格稱為王,不可以稱為帝。我們看商代有許多‘帝’,比如帝辛、帝乙等等,但實際上,在卜辭中稱呼活著的商王一概為王——之所以王死後可以追稱為帝,乃是因為在商朝人的觀念中,死去的先祖變成了神,也具有了作威作福的神力。卜辭中有一句話很能說明王和帝的區別:“帝若王,帝勿若王?”王的權威只限於人間,而帝是能操控自然和命運的。到了周代,周王死後不再追稱為帝了。大約商周兩族的宗教觀念有別。殷商時代宗教氣氛極其濃厚,他們相信死去的王也能變成天神。而周人的觀念中,死去的祖先只能侍奉神、侍奉帝,“在帝左右”“事喜上帝”,不能直接變成神。因此,周人不再追尊自己的祖先為帝,將祖先神和天神、自然神徹底區分對待了。至於商周兩族在對待‘帝’的問題上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有很多,我猜想很重要的一點是有關其創始神話。查詩經,周人自述本族之創立,是姜嫄踐踏天帝之‘武敏’、‘上帝是依’,從而才生下了先祖后稷,后稷與帝本是‘感應而生’的關係;而在商人(宋人)的神話裡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帝立子生商’,彷彿本族直接是天帝的後裔,商王本身便具有神的血脈。正因為是‘帝子’,所以他們死後才能轉化為神,擁有帝號。
統治者的稱呼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天子”之說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漢朝之後開始廣泛地用來稱呼最高統治者。
天子的含義從三皇五帝開始,直到夏商周,最高統治者的稱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三皇五帝時代,最高統治者稱為“帝”,比方說黃帝、炎帝、堯帝等。“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遠古時代,人口稀少,生育為重,“帝”這個稱呼更多的意味著責任,要保障部落宗族活下去、興旺下去。
夏、商時期,君主的稱呼,一般是前面加朝代名,後面加字,比方說“夏啟”“商湯”。
商朝時期,“王”子慢慢出現了。“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王”這個稱呼顯示出的是能力,說明生存繁育已經不是最高追求了,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
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們開始正式使用“王”這個稱呼,比方說周文王、周武王等。《周禮》定下來後,不同的等級開始有了固定的稱呼。
春秋戰國,禮壞樂崩,為了加強君主統治的合理性,“天子”二字出現了。
為什麼要用“天子”?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們,為了強調自身統治的合理性,總是把自己和黃帝聯絡起來,比方說自己是黃帝第N個兒子的第N代後裔,看《史記》就會發現,很多諸侯國的君主往上追溯的話,都是黃帝。
大漢開國皇帝劉邦,是平民出身,這是誰都知道的事,為了強調自己統治的合理性、便於統治,開始採用“天子”稱呼,意為天之子也。
華人信天命,信老天爺。現在是老天爺的兒子來統治大家,就沒人敢造反了。
“天子”的稱呼和西方世界“君權神授”的說法差不多,都是用來糊弄平頭百姓的。為了強調和平民百姓的不同,歷代統治者從出生到死亡,都有一套專門的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