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觀察小林
-
2 # 史勁造
引用歷史學家黃仁宇老先生對澶淵之盟的評價:“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宋遼兩國長達25年(宋朝北伐開始)的戰爭,其目的就是對於燕雲十六州歸屬問題的爭奪。對於中原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抵禦遼人南下入侵的最重要的一道天然、人工為一體的防線,被譽為是當時北宋的“內長城”。而對於契丹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遠比其本部發達多的一個先進農業區。自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國後,數十年來遼人就將此地視為腹地用心經營,並以此處為跳板時刻威脅中原王朝,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宋真宗與遼蕭太后時期檀淵之盟簽署。
2、當時宋遼兩國遠未分勝負,甚至說遼國佔據一定優勢。
在戰爭初期,遼國軍隊可以說是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深入宋朝腹地,遼軍席捲多地並生擒宋朝幾位大將。訊息傳來朝野上下震動,以王欽若、陳堯叟等絕大多數朝臣力主遷都避戰,建議宋真宗難逃。而當時的宰相寇準卻力排眾議堅持北上抗敵,以楊延昭(楊六郎)等人為將,並迫使宋真宗親征。與此同時,遼軍在付出了很大代價後相繼在朔州、祁州、德清等地取得勝利,一時間對澶州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不乏有關鍵人物能夠影響到一場戰爭的走向,宋遼之戰就是其中之一。遼軍主將蕭撻凜自視恃勇,僅率數十輕騎便在澶州城下巡視,卻被宋軍以伏駑射殺。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軍士氣大跌。而此時宋真宗親臨澶州城,“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無疑是為守城軍民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4、戰爭過程之艱難遠預計,遼軍補給後援不足,北宋也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心腹大將意外身死,宋軍民戰鬥士氣高漲,再加上戰線過長補給難以為繼,眼見吞併北宋的目標無望的蕭太后決定採取和談的方式來獲取利益。和談也符合宋朝方面包括宋真宗在內,絕大部分朝臣的心願,雙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5、北宋內部“恐遼”情節嚴重,寇準主戰一派勢單力薄。
自宋朝建立以來一百多年,北方邊境總是遭受遼人的襲擾。宋真宗父親宋太宗趙光義曾組織的兩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不得已才轉變思想放棄主動北伐,轉而加強對內的統治,(“守內虛外”)這也使得遼國不可戰勝成為了宋朝上下的“共識”。所以,宋真宗等朝臣即便是戰局處於有利局面也不願冒險,只願見好就收除了割地不能接受外願意拿出歲幣換取和平。而寇準、楊延昭等主戰派勢單力薄既要承擔戰爭的後果,最重要的遭人攻擊擁兵自重受到皇帝的猜忌,只能妥協。
檀淵之盟總結內容有三點:宋為兄、遼為弟,兩國世代兄弟相稱;遼國放棄涿州、瀛州、莫州三地,不築城隍開展互市貿易;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其中的爭議應該是在最後一點上,那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對當時的宋朝意味著什麼?宋朝軍費開支是三千萬兩白銀,而因為雙方互市貿易北宋始終處於貿易順差一方,北宋財政收入由2224萬增長到50885萬,多達二十多倍。最重要的一點,檀淵之盟為宋遼兩國換取了百年的和平,這是是難以用財物衡量的。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3 # 海之音ZK
今天再提澶淵之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楊門女將,楊家忠勇身為國死的慘烈;再就是恨真宗的貪生怕死,簽了這麼一個議和條約。大家總習慣拿它和賣國的《南京條約》來比較。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後誰家的皇帝年長,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納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邊境開放互市。
二、澶淵之盟條款解讀1.制訂法律依據
第一條拿到今天來看,不但沒一點兒毛病,還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WTO貿易原則》和發展“一帶一路”的協定。
這一條,看著像散散嬌,實際是給第二條提供了一個法律保證。不能因為你體量大,就永遠欺負老二。現在咱們從皇上的年齡論兄弟:皇上年齡大了,你是兄長要讓著小弟;皇上年齡小了,大哥你得幫著小弟。
2.提出休戰補償
不平等的是第二條。它的實質就是,我粘上你了,無論如何你得出錢、出東西。10萬兩白銀壓歲紅包應算是小錢兒。大宋年收入1億兩,糾纏不休的遼宋戰爭,年耗軍費5000萬兩。要打就得攪得你雞犬不寧,戰爭巨耗、大量傷亡;不打,就快快出血,給北方人一條生路。孰重孰輕一比便知。
3.開啟國國貿易模式
關鍵是第二條的後半款,兩國開展“自由貿易”。這“歲幣加自由貿易”,就有類今天美國的“金元外交”,厲害了。
後來是通過貨幣權割韭菜。遼不懂經濟,自由貿易失敗後乾脆不發行貨幣。反正發行也沒人認可,就連遼國皇帝本人,也覺著只有宋的交子才是硬通貨。
4.最後結果是遼自斷筋脈
自由貿易戰、貨幣戰持續了一百年。就像《天龍八部》裡段譽的吸星大法一樣,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潤物無聲地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契丹族慢慢被同化,漸漸融合到了漢民族中。
金稍微一動就滅了遼。宋和金施展了幾次拳腳,宋天生身子骨弱,智力和體力發展不平衡,發現自己也打不過。被逼躲到江南後繼續與金玩歲幣加自由貿易的貨幣戰爭。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弱得一塌糊塗。
三、“澶淵之盟”是一把雙刃劍1.其消極意義是不容否定的。
拉開了經濟強宋,懼遼懼金懼西夏懼元,因畏戰而不斷賠款的序幕。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更誘發了邊疆諸少數民族小國吃唐僧肉的貪慾。此後,宋與遼、與金、與西夏、與元,戰爭不斷,宋賠款不斷。加重了北宋百姓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註定了後來有宋一朝帝妃被擄北國的悲劇。
2.積極的方面是:
首先,給中國人換來了安穩的生活環境。
條約約定遼宋為兄弟國,邊界開放。遼朝向往宋的富裕生活,紛紛赴宋貿易或遷居宋地,從而促進了契丹與漢民族的迅速融合。
其次,對宋而言,宋通過鑄幣,實際操控了北方的財政。
北方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勞動力,通過自由貿易和貨幣權,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南方,換回南方的奢侈品。這種南北貨幣戰,直到蒙古鐵蹄滅金後,南侵過江滅宋,持續了300年。
四、現實思考澶淵之盟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1.從遼、金看。值得玩味的是,有人一直認為遼與金的迅速腐化、衰落,是由於遼金統治者心理漢化、與如今推崇嫩模鮮肉同樣的男性生理女性化造成的。其實,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腎虧的根本原因。
2.從北宋看。重文輕武是宋孃胎裡的先天不足,這是條約簽訂的經濟帝國內部大背景。經濟大國屢屢捱打,實際上是騎兵與步兵交戰很正常的結果,這是邊疆區域性背景。經濟的強大,難改變捱打的現實,這是血的教訓。
通過貨幣戰爭,更加劇了北宋經濟體量的增加。宋經濟越的虛胖,越胖越招致捱打。導致了南北差距的加大,迅速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
3.從現實看。如今,中國正處於美國的經濟、科技,甚至軍事重重圍困之下。圖安逸則永無出頭之日。只有強軍事,走科技創新之路,不斷均衡工業體系、發展高階科技、擴大內需、市場國際化,諸如此類,才能實現國家復興,百姓真正富裕。儘管路會很艱難,但很值得一拼。
-
4 # 文史館執事
我們再來說說“澶淵之盟”的歷史背景:
公元1004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因為這是關乎大宋國運的一年,遠在千里之外的遼國已經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攝政太后隨意找了個藉口,就攜皇帝親率幾十萬大軍直撲大宋,意圖染指中原,吞併大宋。大宋君臣百姓當然坐以待斃,要麼跑,要麼打,要麼和,此時的宋真宗趙恆在宰相寇準的勸諫下,終於像個男人,血性了一回,他要御駕親征。此時,宋遼君臣、幾十萬大軍全部雲集在小小的澶州,暗示一場異常激烈的大戰一觸即發,這一戰是關乎兩國國運的戰爭,都絲毫不敢怠慢鬆懈。
1、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2、 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一、對宋朝的影響一是和議結束了宋遼20餘年的持續戰爭,並維持宋遼和平近百年,百姓安居樂業,對兩國的長久安定具有重大意義和積極影響。
二是戰爭減少,節省了鉅額戰爭支出,對於宋朝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促進作用。但是,長期的和平,導致宋軍戰鬥力削弱,武備廢弛,為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埋下禍根。
三是穩定的大環境和社會發展,促進了大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極度繁榮,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交子(紙幣)、瓷器、宋詞等等,無不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乃至影響世界歷史程序。
二、對遼國的影響對於遼國來說,基本上是利大於弊的。儘管遼國主動發起戰爭,卻沒撈到實際的好處,如侵佔大宋的土地,最後都退還給大宋了,只獲得數量還可觀的歲幣。因為戰爭已處於膠著狀態,而遼國大軍深入宋腹地,太過危險,久拖不利,誰知大宋皇帝這麼慫,想主動議和,那對遼國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打一仗,換取每年幾十萬銀錢,好像也不虧,賺了。關鍵是遼國現在知道一件事––宋朝有點慫,皇帝是代表。
因此,“澶淵之盟”基本上算是宋遼之間媾和的和平條約,況且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每年的三十萬銀錢就權當是賞給弟弟壓歲錢了,反正哥不差錢。
-
5 # 與書居
澶淵之盟是北宋朝廷與遼國簽訂的一個合約,根據合約北宋朝廷每年要向遼朝輸銀十萬兩、納絹二十萬匹。因為這個合約是北宋朝廷在打敗遼國的背景下籤訂的,所以歷史學家大多將其視為“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這樣的評價難免過於簡單,事實上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澶淵之盟的簽訂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最明顯的是“檀淵之盟”簽訂後,北宋與遼國開始罷兵,停止曠日持久的戰爭狀態,這為北方地區營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和平環境,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經濟也獲得了比較迅速的發展。
就農業來說,澶淵之盟簽訂後,北宋有了足夠的精力來發展農耕,這期間全國的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使宋初還是“人少耕墾”的地區,這時已變成了百里良田的富庶之地。隨著農業的發展,商業、手工業、交通和科學技術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突破。
因為宋遼和平相處,宋遼兩國也開始進行貿易,互通有無。通過經濟貿易,雙方也加強了政治、文化交流。這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我們也得看到它的負面影響,如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
-
6 # 風情侃歷史
澶淵之盟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承天太后和遼聖宗率80萬大軍,御駕親征南下伐宋,在這場亡國危機之中,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以幾乎強迫的方式逼迫真宗趙恆御駕親征,雙方大軍會戰於距離宋都開封三百里外左右的澶淵,宋朝皇帝和遼朝皇帝均御駕親征,宋朝在極大的優勢之下,宋真宗“力排眾議”,簽訂停戰合約,而這個合約也就叫做“澶淵之盟”
前事回顧早在遼朝入侵之前,寇準就已在邊疆佈置了三道防線,大約60萬的軍力駐紮在邊疆,加上後勤的農民,宋朝投入的人力足達180萬!
第一道防線據史料記載,遼軍面對宋朝的第一道防線,並沒有過多地糾纏,而是分兵而行,直接繞了過去。 沒辦法,這就是宋朝防守的漏洞,如果敵軍孤軍深入,就是要一路南下的話,宋軍的防守體系毫無辦法,這道防線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漏勺”,只能任由遼軍隨便進出!
第二道防線第二道防線為王超指揮的定州大陣,面對這個堅不可摧的“定州大陣”,蕭太后繼續選擇了避實就虛的戰略。她率軍從望都出發,沿著定州與高陽關之間的薄弱環節進攻,一舉突破了宋軍的第二道防線。如此之後,宋都與開封的防線也就只剩下孤立無援的大名府了!
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遼國大舉入侵後,告急的文書像雪片一樣從河南、河北飛到開封城的皇宮內,到了“一夕之間,急書五至”的地步。 國家到了如此危急的地步,但凡是一個有腦子的大臣,都知道這每一封檔案的背後,到底意味著死多少人。每耽誤一分鐘,又會再死多少人! 然而,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收到這些檔案後,寇準就跟沒事人似的,他該吃吃、該喝喝,天天快樂無比(飲笑自如)。 寇準是瘋了不成! 問題是,寇準一個人瘋,也就算了。他的那個搭檔畢士安,也陪他一起瘋。畢士安就在邊上看著,看著寇準飲酒作樂,隨便他胡作非為。 你們都瘋了不成! 其實,寇準和畢士安沒有瘋,他們這樣做,有自己的良苦用心。 寇準知道,要是將這些求救信一封一封地送給皇帝,皇帝一看,不就是一個小城告急嗎,不上心。再一看,不就是又吃了一個敗仗嗎,也不著急。要想激發皇帝鬥志,就得攢厚厚的一摞,一起上疏,這樣才過癮! 整整積攢了一天後,第二天上朝時,寇準提著“兩個麻袋”的檔案上殿,請求皇帝批閱。而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真宗依舊無法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反而更有潰逃之意!(作為大宋帝國的皇帝,趙恆真不配作為一位帝王)
同年11月14日,太后率20萬大軍開始攻城!
經歷一番慘戰,宋軍傷亡慘重,無奈之下,大名府收縮防線,無力再戰。
面對這座已經成為孤島的城池,蕭太后卻沒有打算繼續逗留,她選擇了繼續揮師南下,目標是宋朝的首都開封城。 至此,雖然沒有攻陷宋朝一城一池,但蕭太后還是順利攻破了宋朝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線。 如今,在她的面前,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她就能“飲馬黃河”,直接衝到開封城下,與宋朝皇帝好好地“開懷暢飲”了。 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只剩下這最後一座城池! 這座城池,就是開封北面的軍事重鎮,京城北門的門戶——澶州城。 至此,這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一下子成了整個中原、整個華夏,甚至是整個東亞地區的焦點。澶州,也將因為即將發生的事情,而被永載史冊,成為歷史上一座不可磨滅的豐碑。 那件事情,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澶淵之盟”。
御駕親征據史料記載,面對已經“攻陷”了大名府、以及越來越近的遼國大軍,真宗趙恆再次萌發了出逃的念頭。他甚至下令打包行李,做好出城的準備,並叫來寇準,向他直言不諱道:
“朕意南巡,如何?”字面解釋,南巡就是去“南方巡視”。但這裡的南巡,只能是“南逃”的文雅說辭。 可想而知,聽到這番話,寇準的心情跟先前一樣:“真想抽死你!真的……” 為了不讓趙恆逃跑,堅定其御駕親征的信念,寇準索性來了一個徹底攤牌: “陛下,你身邊的那些大臣既膽小、又無恥,說出的話就像鄉下老太婆一樣可笑。如今,敵人就在眼前,國內民心浮動,全天下的百姓都在看您的表現。如果您御駕親征,河北諸軍就會士氣高漲,共同對敵;如果您選擇逃跑,將士們也會跟隨您逃跑,到時候前線土崩瓦解,敵軍趁勢追殺上來,您連京城都出不去,還跟我提什麼去江南?為今之計,只有御駕親征至澶州,與前方將士共存亡,這才是唯一的正道!”
宋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十九日,在寇準的督促和推動下,趙恆終於頒佈聖旨,御駕親征,率軍前往澶州,與前線將士共存亡。
七天之後,真宗到達澶州南城,在高瓊和寇準的催促下,又移駕至澶州北城。
費盡千辛萬苦,真宗終於到了澶州北城的城牆上。 史料記載,當宋朝那至高無上的黃龍之旗,飄蕩在澶州城牆上時,所有見這面旗幟以及看見旗子下面皇帝的人,無不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還是那句話,在那個君君臣臣的年代裡,不管這個皇帝的本質是雄獅、還是綿羊,只要他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就會讓他的臣民看見希望! “陛下親征、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萬人齊聲高喊,聲震五湖四海,響徹九重雲霄,史料原文
“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這些聲音不僅給本方提氣,也徹底嚇壞了對方。正在軍營內的蕭太后聞聲而出,她要好好地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情況。 蕭太后的眼中,看見了這麼一幅畫面: 在澶州的城牆上,有一黃袍之人,在一群金甲武士的保護下,接過了一個血淋淋的契丹人的頭顱。隨後,這個人看都不看,就把這個契丹人的頭顱扔到了城下,他這是在對自己示威,讓自己清楚地知道——契丹人與宋朝為敵的下場。 聆聽這數十里的歡呼之聲,看著那至尊顯赫的黃龍旗、一個身穿龍袍的人,還有那顆鮮血淋淋的契丹人頭……這一切的一切,讓蕭太后驚怒相交,她毅然決然地下令:攻城! 我倒要看看,對面的那個宋朝皇帝,到底是一個慫貨,還是一個猛男!
結果我相信諸位都已經知道,遼軍慘敗,同月二十八日遼軍派遣使者求和,宋朝在極大的優勢之下,與遼朝達成合約,即澶淵之盟!
要說賺,雙方都賺了,要說賠,雙方也都賠了,而且輸的很慘,我們就先來看看這個合約給兩國帶來的有利因素。
遼朝之利第一點兩國簽訂合約, 斡魯朵也就徹底無事可做,只好馬放南山,馬槍入庫,乖乖種地。至此,遼朝再無國家的藩鎮,這個國家終於完成了統一!
第二點雙方邊疆無戰事,遼太后也不用擔心在自己死後,宋軍揮師北伐再次將遼朝趕到荒涼的大漠,她也可以安心還政於遼聖宗!
第三點宋朝給遼朝的三十萬歲幣,也許對於“財大氣粗”的宋朝算不了什麼,但對於遼朝而言,這可就是一筆鉅款了,切切實實的增加了遼朝的經濟收入!
第四點因兩國結盟,,邊境重開貿易,在貿易的過程中,遼朝不斷學習中原文化,並在中原王朝的幫助之下,從野蠻好戰的遊牧民族進化為一個農耕的“中原王朝”。
宋朝之利第一點天下太平,因此條約宋遼邊疆百年再無戰事,百姓也算得上可以安居樂業。
第二點省下了鉅額財富,這個時候可能就有人說了,明明賠了款,為何又說省錢?
據王增瑜《宋朝軍制初探》記載,當時國家養兵的標準,一箇中等士兵一年的工資,大概為50緡。前面說了,寇準在邊疆配置了60萬軍隊, 三十萬為常備駐軍,一人50緡,一年就要花費國家1500萬緡!這只是常規駐軍的工資,不包括開戰時的各種軍費開支,那些什麼撫卹、賞賜的錢,更沒計算在內。如果把開戰時的軍費算進去,那宋朝投入的錢,基本上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您知道嗎?兩國交戰時,宋朝應付一場中等級別的戰爭,就需要投多少錢? 整整3000萬緡。 再說一遍,整整3000萬緡!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可是一句大實話。有多少錢,也不夠戰爭這個怪物花。 對比這個龐大的軍費,如果有這麼一個條約,每年只拿出30萬歲幣,也就是河北正規養兵費用的2.27%,就能換取一個和平,從此讓神州大地再無兵戈,讓天下黎民笑口常開。第三點沒有了遼朝的威脅,國家可以安安穩穩的發展經濟,自此宋朝也就走上了經濟盛世!
說完利處,我們再來說說澶州之盟帶來的危害,從簽訂澶淵之盟之後,宋遼兩國就輸了,且輸得徹底,輸的亡國滅族。
遼遼國輸了,是因為簽署了這個條約後,遼國將不可避免地開始全面漢化。而漢化的結果,就是讓這個充滿朝氣的、信仰強者的國家,變成一個暮氣沉沉、小人當道的世界。最終在百年之後,死在了更加年輕、更加信仰強者的“金朝”之手。
宋宋朝輸了,是因為簽署了這個條約後,宋真宗創造了一個“遇到困難,就可以妥協,為買平安,可以賠錢”的先例。 縱觀後面的兩宋歷史,在對外衝突中,為了解決和西夏、金國的對外衝突,大宋的做法就一種——花錢買平安。
最終造就靖康之恥!
-
7 # 歷史知事
關於澶淵之盟的前因後果,不必贅述過多,述其大概即可。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邊境告急。在主戰派寇準的力諫下,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淵。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此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有哪些內容呢?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對於澶淵之盟的評價,應當辯證地看待,其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從經濟方面來說,合約的內容之一是宋給遼歲幣,每年銀二十咱兩,絹二十萬。史學界多以此為詬病,認為這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負擔,這其實有違事實,雖說這些錢來自賦稅,然則有宋一代,實行募兵制度,軍費支出頗為巨大,而三十萬兩歲幣,實不足軍費支出的百分之一,且合約中規定的遼宋互市,宋完全可以從貿易中賺回三十萬兩白銀,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合約中關於經濟的條款,對宋來說是賺了的,此後遼宋上百年再無戰事,有利地促進了北宋的經濟發展,加重人民負擔一說也是有失偏頗。
宋朝自立國伊始,重文輕武的傳統不曾變過,武官受文官節制言重,而澶淵之盟後的一兩百年,由於邊境無戰事,更導致了整個北宋的武備廢弛,軍事力量愈發衰落,而最終靖康之恥後,之能偏安江南一隅,令人唏噓不已。
總體來說,我認為澶淵之盟是失敗的,不可取的,其政治意義上的失敗遠大於經濟上的利益。 -
8 # 浮生沉思錄
看到很多人都對澶淵之盟是負面評價,其實深入剖析一下大家就會理解了。
翻來西夏曆史,會發現詐降,一邊拿著宋朝歲賜一邊擄掠邊境,出爾反爾等行為屢見不鮮。而反觀契丹遼朝,在澶淵之盟後基本上履行了自己保持和平的約定。
澶淵之盟是北宋避免了兩線作戰,可以把軍事力量集中到西北邊境,同時使得宋遼邊境的人民處於和平的安居樂業生活之下。另外一方面,澶淵之盟也使得北宋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荒廢,戰力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進一步增強。
可以如果沒有澶淵之盟,西夏和遼朝一起對北宋作戰,或者用車輪戰的話,我覺得北宋會更吃力。
為什麼?畢竟事實擺在那裡,一個小小的西夏就讓北宋軍隊屢遭敗績,傾全國之力不能在賀蘭山和橫山之地贏得有轉折點意義的勝利,反而使國力大為損耗。可以說,王安石變法時的背景正是主要由與西夏常年作戰帶來的國庫虛空的結果。而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上更為強悍的遼朝軍隊,那麼首先國內經濟生產會遭到破壞,而且軍事支出勢必要增加,這一減一增會給北宋財力帶來多沉重的打擊?
而且北宋軍隊所謂的西北軍精英,那也是在和西夏長年的作戰中摸索出了經驗,磨礪了實力,是需要大量時間與大量物資培養的。
大家可能會說,北宋乾脆硬氣一些,兩面開戰,培養富有經驗的軍隊,增強實力。但這可能嗎,北宋不是漢朝,北宋的重文輕武理念和軍權分離政策註定了他的軍隊力量只能達到一個有限的水準。
咱們的北宋大軍,在和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向燕京進軍時,一場戰敗把宋神宗在熙寧和元豐年間通過王安石變法積累的軍事物資全給敗光了。
所以我認為,澶淵之盟的積極意義是多於其負面意義的。
-
9 # 斷鷹攀崖
澶淵之盟
1、保持宋遼和平
2、雙方偏安一隅,製造南北朝,製造分裂。
3、不搞統一,被歷史所不容。後來的北宋、南宋、遼、金、西夏、大理、吐蕃先後被滅,既是例子。
4、元世祖結束中國370年的分裂局面(907年唐亡——1276年宋亡)
-
10 # 動如脫韁兔
如果要評價澶淵之盟,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之間簽訂的一份停戰和約。時光要回到一千多年前,那是在公元1004年的秋天,遼國在遼聖宗和蕭太后的率領下,大舉進攻宋國。一時間,宋國西北邊境城市的告急文書象雪片一樣飛往朝廷。宋真宗膽小懦弱,不敢出兵,致使遼國如入無人之境一樣,很快殺掉了澶州城下。澶州隔黃河與開封相望,已經是宋朝最後的屏障,如果再丟了,則大宋亡矣。
在這危急時刻,宰相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也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來到了澶州前線。皇帝的出現,大大激勵了守城將士的意志,加上此時遼國師老兵疲,遠道而來,因此宋軍一戰得勝。得勝的宋真宗馬上向遼蕭太后提出了議和,遼國就坡下驢,於是雙方就在城下籤訂了一份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細看澶淵之盟的內容,很多人會把它和後世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相提並論,說它是一份賣國求榮的和約。你看澶淵之盟的內容有,宋遼互為兄弟,互相停戰,以現有地界為限。宋向遼每年繳納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設邊境貿易,也就是“榷場”。從和約的內容看,宋確實吃了大虧,很是慫包。但是如果從以後一段時間宋遼兩國發展的歷史來看,你就會發現這個條約其實對宋來說,並不吃虧。
說到宋給遼的每年三十萬兩白銀,看起來真的好多人,但是因為宋遼之間的停戰,宋每年節省的軍費達到了多少,你知道嗎?整整三千萬兩呀。而且兩國開設邊境貿易,宋向遼輸出了絲綢、茶葉和瓷器,那三十萬兩白銀轉個身不又回到了大宋嗎?更重要的是,通過澶淵之盟,宋遼兩國罷兵,宋朝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兩國的和平整整持續了近150年,這在“無日不戰”的封建社會是不可想像的,是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所以,有人說澶淵之盟是城下的恥辱之盟,不能這樣看,宋因此而到的無形利益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
11 # 史海尋蹤
澶淵之盟是北宋真宗和遼國蕭太后簽訂的一份不平等和平條約。
事起於遼國率兵攻打北宋,並且深入宋境。但因為孤軍深入,領軍大將陣亡,蕭太后擔心日久生變,就有了和談的心思。
而宋真宗在寇準力勸下親赴澶州前線鼓舞士氣,雖然守城眾人因“御駕親征”深受鼓舞,大呼萬歲。可是雙腿顫抖的真宗,實在不想幹這麼擔風險的事。
於是雙方心有靈犀,一拍即合。北宋派出和平使者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既然都有此意,談判內容就是圍繞價碼討價還價。
結果是兩國以兄弟相稱,面子上都還過得去。北宋富裕些,每年送給遼歲貢若干。先說這個“貢”字,看似尋常,內涵深意。一般下級奉獻給上級,藩屬國奉獻給宗主國,才稱“貢”。如果以上位之尊,送給屬下東西,應該叫“賞”或“賜”。這個名稱上,北宋已落了下風。
歲貢內容包括: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曹利用回報真宗時,真宗正在吃飯,問情況如何?曹戰戰兢兢伸出三根手指,真宗嚇了一跳,差點給噎住,“什麼?300萬?!”
“陛下,是30萬…”曹利用磕磕巴巴的回覆到。宋真宗終於把心放回了肚子裡。“哈哈哈,才30萬,曹利用,你有大功啊!哈哈哈…”看看,每年送禮還這麼高興,陛下非常人啊!
然後就是宋遼兩家保持和平上百年,中間雖有小摩擦,遼國繼續勒索等事件,但邊境終於平定下來。
這是好事嗎?“不打仗,能不是好事嗎?真是奇怪的提問”,各位看官說道。
不一定,如果趁著百年和平,居安思危,富國強兵,當然是好事。但因為和平,兩國安安心心過好日子,武備廢弛,不思進取,結果是先後“死於安樂”。
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亡。金國旋即南下攻宋,1127年,汴京城破,金擄掠徽欽二帝北歸,北宋亡。
-
12 # 無舊
且不論與蠻夷約為兄弟這種恥辱,僅歲幣就是駭人聽聞的資敵!
歲幣不多?
在絲路斷絕的情況下,給掌握絲路的國家送去一年二十萬匹的優質絲綢。。。。。。。。
這資敵程度,也就馬關條約能比了。
再算上河北鹽政被遼國走私鹽沖垮,銅錢大量外流(這不是逆差什麼是逆差?)等繼發性經濟問題。
合約在經濟上也是災難!
總結一下合約的後果:
政治上:放棄領土,與蠻夷約為兄弟。
——————災難
軍事上:華北地區不僅大門洞開,更連修建防禦設施都受到限制。
——————災難
經濟上:如前所述。
——————災難
這條約要是互利條約。。。。。
簡直無異於認為中國在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條約當中都佔了大便宜!
回覆列表
要評價就要從多角度去,了立足與那個時代和如今我們的時代角度辯證地去看待,那麼如何評價評價澶淵之盟呢。小林有一下幾個解讀:
普通評價:一般對於澶淵之盟的影響評價:對於北宋來說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於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但是,那麼澶淵之盟對北宋真的就是一個什麼都沒用的屈辱條約嗎?並非如此。
著眼於歷史評價:在那個時候,宋根本沒有完全打敗遼的綜合勢力,甚至在軍事上,是處於劣勢的。此時雙方基本處於勢均力敵狀態,如果維持戰爭局面,肯定是個長期對峙,大量消耗的過程。而以農耕為主的宋朝,維持一場戰爭的成本,遠比遊牧民族的遼國來得大。
通過澶淵之盟,宋每年提供給遼的歲幣,僅相當於全國稅收的0.5%,這遠比戰爭帶來的消耗和損失小得多,而且手工業發達的宋,完全可以通過邊境貿易賺回來。
澶淵之盟背景: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
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最後總結所以,其實綜合來看,澶淵之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達成,也是多種因素交織融合在一起,對於我們後世來說,會覺得宋朝軟弱,無能。但如果著眼於當時,宋朝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下做出的這一決策也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