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時期若是兩軍想要交戰,必須先下戰書,在對方接下戰書之後方可對戰。也不存在屠城,滅國之說。戰國以後,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到底孰是孰非?
7
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一,先談一下春秋時期遵循《周禮》打仗禮儀都是兄弟叔伯之爭,能夠"刀刀見血"嗎?

    周文王姬昌去世後傳位於子周武王姬發(文王長子),四年後的春天,姬發乘商紂軍在東南與越人作戰之際,乘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聯合庸、蜀、髳、微、盧、彭、濮等方國部落向東伐紂。

    在殷商都城附近之牧野(今河南淇縣)與紂王匆匆用囚犯組成的軍隊決戰,囚犯臨陣倒戈,商紂滅。

    西周王朝䢖立,姬發就是周武王,追父姬昌為周文王諡號。

    周武王於是大封天下,受封者都是姬姓子孫五十三個(國)其餘的是有功的部落和姜子牙後人。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周朝江山共八百年,雖然都是兄弟叔伯之國,卻也有矛盾,衝突,由於周文王在世囚於羑里時,就開始謀劃今後的治國方略,由於環境不允許公開,於是偽託制定《周易》,以占筮為名,巧妙結合,書寫出如何立志、如何心懷天下,如何走出逆境,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行軍作戰⋯

    周武王堅定執行父親制定的《周禮》。

    以後周朝式微,下面分封小國互相爭鬥,但由於《周禮》的威嚴,彼此又是兄弟,所以作戰大有"君子之風"。

    舉例:如成語《半渡而擊》,公元前638(周襄王14年)宋襄公率軍進攻楚鄭國,於十一月初一與楚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宋軍列陣迎戰,楚軍過河來攻,宋軍有人主張"半渡而擊",宋襄公以仁義對待而不准許,楚軍過河進攻,宋軍大敗。此戰例二千多年後成為對敵不能講禮儀、仁慈的著名典故。還有一些成語故事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安富恤窮""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等等。

    二,關於戰國後《孫子兵法》提出的"兵者,詭道也"。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計篇"為之一。這個用兵之道的解釋是:用兵是以詭道、變通變化的方法取得勝利。具體有十二條詭道,後人稱為"詭道十二法"。如:利而誘遠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

    我們現在很多成語也與"詭道十二法"有關如:密雲不透,波譎雲詭,"遠攻近交","圍魏救趙","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順便提一下《孫子兵法.用間篇》。

    這也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之一。

    "間"一一一間諜

    電視劇《潛伏》《風箏》等等,其共同"祖先"都源於巜孫子兵法.用間篇》。

    中國二千多年前孫子的這篇文章對於間諜戰講得既全面又深刻,其《用間篇》講:"五間俱起,莫知其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碎德國以其"閃電戰"孤軍深入,大敗蘇軍⋯,其實孫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這和成語:兩者相逢勇者勝,困獸猶鬥,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一脈相承的。

    總結:《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們中華文化軍事上的一大貢獻,其智慧、大度,不輸任何國外軍事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