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人詩雨

    一、《水滸傳》武松殺嫂和獅子樓鬥殺西門慶的情節,《金瓶梅》進行了改造。

    《水滸傳》寫潘金蓮在武大死後仍守寡在家,武松出差回來,私設刑堂殺了潘金蓮,接著尋到獅子樓殺了西門慶,從而結束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

    《金瓶梅》則寫潘金蓮在武大死後即嫁到西門慶家,武松出差回來,見不著潘金蓮,尋到獅子樓,西門慶在獅子樓上正與衙門李外傳謀畫武大郎這樁官司,見武松尋來便趕緊從後窗溜走,武松上得樓來,將李外傳殺死,武松還沒有報仇,便因殺人罪充軍。後來在發配途中遇到大赦歸來時,西門慶已經縱慾身亡,潘金蓮被西門慶正妻趕出家門在王婆那裡發賣,武松假意要買潘金蓮,將潘金蓮殺了,然後投奔梁山而去,《金瓶梅》寫武松發配在第十回,寫武松殺嫂在第八十七回,其主要故事發生在武松發配和遇大赦歸來之間。

    二、潘金蓮身份的差異

    《水滸傳》的潘金蓮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丫頭出身的婦人,《金瓶梅詞話》的潘金蓮卻具有文化涵養養,不但能弄樂器唱時調,而且能讀會寫,且能寫詩填詞。

    《水滸傳》並無關於潘金蓮身世及其人品性如何的介紹,只是說:“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是張大戶家的使女,表明她應該是個貧苦人家的女孩子,不過“頗有些顏色”。

    而在《金瓶梅》裡則是這樣介紹的:“這潘金蓮,卻是南門外潘裁的女兒,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纏得一雙好小腳兒,所以就叫金蓮。他父親死了,做孃的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裡,習學彈唱,閒常又教他讀書寫字。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二三,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品竹彈絲,女工針指,知書識字,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張做致,喬模喬樣。到十五歲的時節,王招宣死了,潘媽媽爭將出來,三十兩銀子轉賣與張大戶家,與玉蓮同時進門。⋯⋯後日不料白玉蓮死了,止落下金蓮一人,長成一十八歲,出落的臉襯桃花,眉彎新月”。

    通過這兩部小說在交代潘金蓮出身情況的文字對比,可以發現《金瓶梅》比《水滸傳》要詳盡許多。補充說明了潘金蓮父親的姓名和她的家庭經濟條件,還虛構出張大戶這一在潘金蓮少女時期起著重要作用的人物。比起《水滸傳》中的那個面目模糊的大戶,這個“張大戶"可算是人物形象清晰地多,對潘金蓮人物特徵的變化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對待原主人張大戶的態度有所不同

    《水滸傳》是:“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於心,卻倒陪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潘金蓮不肯依從張大戶,這至少表明她在這時還不能說是放蕩成性的淫婦。

    而在《金瓶梅》裡則寫成了這樣:“張大戶每要收他,只礙主家婆厲害,不得到手。一日,主家婆鄰家赴席,不在,大戶暗把金蓮喚至房中,遂收用了。

    所以,在《金瓶梅》的改編下,潘金蓮的形象顯得更為符合淫婦的身份。而正因為如此,《水滸傳》裡在交代完潘金蓮的出身後,接下來很快就給了潘金蓮直接定性為、他倒無般不好,為頭的愛偷漢了。"

    在《金瓶梅》,潘金蓮對武大不滿的描寫就詳細了,而且口氣也迥然不同:“原來這金蓮自嫁武大,見他一味老實,人物猥瑣,甚是憎嫌,常與他合氣。報怨大戶:‘普天世界斷生了男子,何故將我嫁與這樣個貨!每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只是一味嘛酒,著緊處,卻是錐鈀也不動。奴端的那世裡悔氣,卻嫁了他!是好苦也……”從這一大段文字可以清楚看到,他對武大的憎嫌不是一般的,而是到了極點。

    《水滸傳》寫她嫁給武大以後,雖然極不滿意,但也還沒有太多可指責之處。而在《金瓶梅》裡,就明寫“那婦人每日打發武大出門,只在簾子下嗑瓜子兒,一徑把那一對小金蓮故露出來,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門前彈胡博詞,撒謎語,叫唱⋯⋯”十足一副淫蕩女人的嘴臉。

    五、《金瓶梅詞話》的故事地點與《水滸傳》西門慶、潘金蓮的故事地點有所不同。

    《水滸傳》西門慶、潘金蓮的故事發生在陽谷縣,《金瓶梅》將故事地點改在清河縣。

    同樣一個潘金蓮,在二書中的地位、作用有著極大的不同。在《水滸傳》“武十回”裡,潘金蓮只是一個處在配角地位的次要人物,而在《金瓶梅》裡,潘金蓮則是貨真價實的女“一號”。《水滸傳》裡,這一段故事的中心人物是武松,“武十回”要集中表現的是武松的無比勇武又重手足之情,並且堅守為人的大節、準則,一句話,就是要表現武松的真英雄本色。而潘金蓮的故事只不過是用來為這一目的服務的諸多故事之一罷了。

    總之,通過比較法,我們可以看出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潘金蓮形象的流變,潘金蓮在《水滸傳》是一個可恨可惡,欲殺之而後快的具有單一性格的壞女人形象,而經過《金瓶梅》的創作,她變成了一個可憐、可鄙、可怕的女人,小說塑造了一個既美麗妖嬈又淫蕩無度,既命運坎坷又心畏手辣的複雜性格的藝術形象。

  • 2 # 一往文學

    一、人物形象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是立體多元的,複雜化的。《水滸傳》中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是平面抽象的,概念化的。所謂"動心",就是作家在創作中常常會忘掉自我,化身於角色,其主觀意圖被大大弱化;這樣創作出的藝術形象往往會忠實於生活的本來面目,顯得真實可信。《金瓶梅》的作者正是動了心,以客觀之眼為眾人描繪潘金蓮,為我們展現一個真真切切的人。潘金蓮雖然做了挺多傷天害理之事,但也不乏天真率性、幽默風趣,跟自己的丫頭春梅不分尊卑、好如姐妹,重情重義以至於春梅得知金蓮慘死的訊息後悲痛欲絕。人物並不以好壞來區分。而《水滸傳》中作者出於厭女情節,塑造人物兩級分化,非黑即白,我們看到的潘金蓮盡是負面缺點,展現的都是人性陰暗面,是個踐踏倫理道德的淫婦形象。

    二、角色地位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首先體現在本書的命名上,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潘金蓮為三人之首可見其地位。其次是《金瓶梅》立足市井生活,圍繞西門慶及其妻妾們展開敘述,內容涉及諸多方面,生活的邊邊角角,人物的愛恨情仇,全都一覽無遺,每個人都是自我世界的主角。《水滸傳》對潘金蓮的描寫和刻畫,主要集中在二十三和二十四回,著墨不多。潘金蓮是作者出於創作意圖的考慮,塑造出來反襯英雄人物的,充其量只能當個配角。《水滸傳》是一本歌頌英雄主義的充滿男權色彩的書,宣揚"視兄弟如手足,視妻子如衣裳"的忠義精神,裡面的女性角色除了孫二孃此類女中豪傑,其它女子一併都被當作英雄們的參照物,淫穢醜陋。所以潘金蓮是為了映襯武松的忠義而被塑造出來的。

    三、作惡程度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馴養大貓嚇死官兒,教唆西門慶鞭打孫雪娥,冷嘲熱諷逼死李瓶兒,為滿足性慾喂西門慶吃過量丸藥使其精盡人亡,又與女婿陳敬濟通姦,可謂"無惡不作"。《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惡"只是停留在與西門慶通姦合夥害死武大郎的層面上,比較單一。

    四、社會背景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的社會背景被聚焦,尤其關注環境對其人格影響。九歲喪父,母親為維持生計把她賣去大戶人家當小丫鬟,之後兩易僱主,生活充滿動盪與不穩定性。如花年紀被老頭張大戶蹂躪,又經常被張大戶老婆當出氣筒。而張大戶把金蓮指給無能的武大作妻,只能為了遮掩老婆耳目,私下裡把金蓮當暗室。如此不幸的早期經歷造成潘金蓮沒辦法構建完整人格,她焦慮、恐懼、極其缺乏安全感,憑一己之力又無法逃離這一切,直到遇到那個足以給她安全感的西門慶。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的潘金蓮是有血有肉有需求的,每走一步都那麼情有可原而順理成章。而《水滸傳》中潘金蓮的社會背景被虛化,行走於生活之外,沒有離愁別緒,沒有黯然神傷,沒有焦慮恐懼,環境對其人格影響受到極大的忽略。空白的幕布下,她只是一個淫婦的符號。

  • 3 # yyf0788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一個角色。

    《金瓶梅》中的潘金蓮是一個道具。

    《水滸傳》中如果沒有潘金蓮,就沒有武松上二龍山直至投奔梁山。

    《金瓶梅》中如果沒有潘金蓮,還可以另找一個,只要是個女人,叫什麼都無所謂,甚至連“西門慶”也可以換做“東門慶”。

  • 4 # 帝國的臉譜

    《金瓶梅》和《水滸傳》中的潘金蓮,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大戶家使女,都因惱了大戶而懲罰性地將她嫁給了武大郎,都是外表漂亮、為人風騷、愛偷漢子,都曾勾引武松未遂,都因叉簾子叉竿打在了西門慶頭巾上而勾搭成奸,都因想長做夫妻而在王婆的慫恿下將自己的老公、老實巴交的武大郎一副砒霜送上了西天。當然,結局也相同,都是被武松挖心祭兄而死。

    其實,還有一個相同,那就是王婆總結的所謂“偷情五法”、“捱光五件”:潘、驢、鄧、小、閒。即潘安的貌,驢大的行貨,鄧通的錢財,綿裡針的耐性,有閒功夫。兩書中關於此點記載大致差不多。不過,王婆在“五件”之外,又教了西門慶一個“十分法”,如何買綢娟綾棉交給王婆,王婆再請潘金蓮過來幫自己做送終衣服,然後,步步設局,步步驚心,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直到最後水到渠成。

    兩書中的潘金蓮雖然很多地方相同,但不同的地方也太多了。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只出現在24至26回中,限於篇幅,不可能寫得更豐滿,所以相對於《水滸傳》,《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那就豐富多了。這裡隨便舉她幾點《水滸傳》中不同的事情。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因為大戶想霸佔她,她不從,還告訴大戶的妻子餘氏,大戶因此記恨,便倒陪房奩,白白將她嫁給了又矮又醜的武大郎,想羞死她。《金瓶梅》裡,潘金蓮是張大戶家買的使女,模樣俊俏,又會品竹彈絲、描鸞刺鳳,才貌雙全,長到十八歲,一天張大戶乘餘氏出門,便把潘金蓮叫到房裡收用了。不想大戶一夕成癮,不顧身體,結果落下四五種病,終於被餘氏發現了,把老頭好一頓臭罵,又把潘金蓮毒打一頓。張大戶知道妻子不容她,便賭氣將潘金蓮嫁給了武大。

    《金瓶梅》裡,潘金蓮殺了親夫,修成“正果”,正式嫁到了西門慶家,成了大娘吳月娘、二孃李嬌兒、三娘孟玉樓、四娘孫雪娥後的五娘,第五房妾。不過,潘金蓮美貌多情的外表下,卻是一顆善妒而狠毒的心,被她害死的人有數人:張大戶在潘金蓮嫁武大郎之後,還隔三差五地到她家裡,後因縱慾過度,結果丟掉了老命;武大郎因阻擋了她與西門慶的好事,結果被潘金蓮毒死;嫁入西門慶家後,因爭風吃醋,潘金蓮先後鬥死了宋惠蓮、李瓶兒母子;為了縱慾,潘金蓮又活生生把西門慶折騰致死;

    後來,潘金蓮又與西門慶的女婿勾搭成奸,結果懷上了孩子,為了自保,她竟將自己的孩子打掉,把死胎丟入茅坑。可以說,潘金蓮身上,直接或間接害死了整整七條人命。

  • 5 # 潯陽鹹魚

    《金瓶梅》中潘金蓮的形象脫胎於《水滸傳》。在《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淫且狠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便是她“好偷漢子”以及謀殺親夫的罪行,而在《金瓶梅》中,她的形象較之《水滸傳》更為可怕,她縱慾、貪婪、嫉妒、狠毒得讓人印象更為深刻。

    在《金瓶梅》中,她幼年喪父,後來被母親賣給張大戶,因為長得漂亮,她被張大戶悄悄收用,這裡的情節便和水滸有所不同,水滸裡的她還去主動告訴了主人婆,而在《金瓶梅》中,她是被主母發現了和張大戶的醜事,張大戶不得已把她嫁給了武植。

    而這裡的武植,又分外地懦弱、醜陋,因為他為了得到張大戶的錢財,不惜讓張大戶繼續玷汙自己的老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潘金蓮想要出軌尋找自己的幸福,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因為她自小生活的環境使然,她所能去找的物件,一是有力氣而看不上她的武松,二是有錢但隨時會變心的西門慶。

    當然如果她在找到西門慶後,能夠到此為止,或者說就算偷情偷一輩子,也還有些讓人同情的,她的抗爭也還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但是接下來她所做的一切就讓人不敢苟同了:

    她親手藥死了武大(武植),折磨武大和前妻的女兒迎兒,毒打秋菊,逼死了宋慧蓮,謀害了李瓶兒的兒子官哥兒,李瓶兒也因此抑鬱而死;

    她費勁心機地討好西門慶,為了獨佔西門慶,做出種種讓人作嘔的醜態;

    對威脅到她的妻妾婢女和妓女則心狠手辣,絕不放過;

    她對男人極度飢渴,不正常的慾望,讓她對凡是能接觸到的男性都要下手勾引,用書中的原話說,“一夜沒漢子也成不了的”,除了張大戶、武植和西門慶外,尚有琴童、女婿陳敬濟和王婆的兒子王潮兒,在《金瓶梅》中,她就是這樣一個墮落而瘋狂的女性。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的,因為潘金蓮除了唯一的本錢美色之外,並沒有任何足以在社會上立足的東西,她用盡了一切手段去爭取自己想要的,在這過程之中,她不斷地抗爭和攫取,在畸形的家庭中掙扎,自己也是畸形的一份子。

    最終她終於被複仇者武松挖胸掏心,從而完成了作者對這類女性的審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已經五十歲了,未婚,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