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失敗者聚樂部

    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論一個人內心多麼強大,多麼無所畏懼,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矛盾。矛盾從哪裡來?這是我們必須先要搞清楚的問題。如果我們連矛盾來自哪裡都搞不清,又何談消除矛盾?

    矛盾,就是必須二選一。但兩個選擇都是我們想要的,或者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這就是矛盾的根源。如果單純的可以依據我們的喜好、認知、判斷可以輕易的分辨兩個選擇的重要性,那矛盾也就不復存在了。但遺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理性的判斷,我們的主觀意識會對我們的判斷形成很大的干預。人都是感性的,作出選擇的時候不可能全部出於理性,而很多事情又恰恰是我們內心最糾結、最不理性的部分,譬如感情。

    矛盾的存在自古就困擾了太多人。有人糾葛於愛情,有人受制於榮辱,有人困惑於做或者不做,不一而足。但很多時候,我們都無能為力。

    消除矛盾代表的就是捨棄,就是重整目標,這對於每一個人都是痛苦的。矛盾論的發展,更多的侷限於社會矛盾,而非個人矛盾。它也解決不了每個人面臨的矛盾與困境。心理的問題還是要訴諸於我們個人的內心強大與修養。

    對矛盾的探討古來有之。對個人矛盾的解決很多時候需要理性,所以很早便有理學的概念。程朱理學講究“格物致知”,也就是說,我們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需要去研究事物的本質,方能知其原委,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消除矛盾。但這一階段的理學並不能很好地的解決人的矛盾問題。

    明代王陽明作為心學的創始人,不僅繼承了理學的格物,還獨創了“致良知”的理論,並告誡世人“知行合一”。先用格物來明理,再用知行合一作出判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矛盾。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是經過了艱難困苦,體味了人間百態之後,才終有所成的。特別的環境,特別的經歷,讓他悟透了得失、榮辱的真諦。心學的關鍵之處就在於捨棄該捨棄的,堅持應堅持的。

    矛盾無外乎捨不得,放不下。想要消除矛盾最終還是要修煉自己的心志,明瞭得失之間的方寸,方才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矛盾自然隨風來,又隨風去。

  • 2 # 燕子心語新說

    你內心充滿著各種矛盾嗎?為什麼會這樣?怎樣消除?

       記得《小小少年》這首歌裡面有幾句歌詞:“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轉眼高,隨著年歲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增加了……”這幾句歌詞形象貼切的唱出了,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煩惱會入駐心頭,也直白的告訴人們,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會面臨著不同的煩惱,也就是您提的問題中所說的;“內心充滿著各種矛盾”。

    人在面對缺失、難題時候內心會有充滿各種矛盾的體驗,然而學會平衡內心的矛盾、在矛盾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終身面對的課題,內心各種矛盾體驗時時刻刻都有,有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有的時候又感到自己無能,這樣的矛盾心理體驗並不陌生,對嗎?!

    當一個人面對必須要完成的專案(比如,考試、評職稱等等)的時刻,內心矛盾掙扎會有三個層次的遞進:首先要努力完善認知系統、其次是形成堅定的信念、最後付諸行動去完成,這三個遞進過程缺一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田的花生進行綠色栽培,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