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硯讀

    1,和家庭教育有關,出身名門,幼年成名,學識淵博,眼界寬廣。普通人做官是為功名,蘇軾是有人生理想的,雖然遭受磨難但堅守自己的節操,對很多士大夫來說,不是苦難而是驕傲。

    2,與交往的朋友有關,蘇軾和佛印、黃庭堅,恰好是儒釋道的三位大師,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肯定對蘇軾的有重要影響,他們三人亦師亦友,互為人生導師

    3,最重要還是蘇軾自身的性子,他應該天生就是外向、樂觀、豁達的人。

  • 2 # 愚夫求藝

    蘇軾的性格(包含豁達)跟他家庭出身、學識和自身經歷密切相關。軾的太曾祖蘇味道自貶為眉山刺史起,在今眉山定居三百餘年。雖家道中落,代代樂善好施,正如蘇軾自已說的"我家布韋三百年,只有陰功不知數。"

    宋仁宗景祐三年,蘇軾出生,排行第二。六、七歲時父母教其讀書識字。八歲入小學,教他的老師張易簡,是一位道士。必很喜歡蘇軾的聰明,把《慶曆聖德詩》的內容人物一一講給蘇軾聽。從此,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形象紮根在他幼小的心靈。十歲他開始作文,十分仰慕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他決心"作賦慕相如"。後來他寫道"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風琴",也就是說他立志要象堯舜一樣彈五絃琴,唱"南風"詩來治理天下,解除天下百姓的痛苦。

    嘉祐五年,朝廷增加制科考試,應試者須經命臣推薦。歐陽修以"才識兼茂"力薦蘇軾。蘇軾作了洋洋五萬言的策、論,開頭就評擊朝庭"天下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明確指出:一是邊患末去,二是兼併嚴重,三是機構冗雜。御試時,他又作了《禮以養人為本論》、《御製試科策》共七篇,仁宗閱讀後,高興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從此開始了他四十年的從政生涯。

    蘇軾入後,幾起幾落。尤其是他與王安石變法一派相對立,何正臣、李定等人對蘇軾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他們製造了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入獄後,備經嚴勘磨難,幾至死地,他感嘆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名聲不厭低"。這就是對他大半生的總結和對自己今後的警戒。後來,隨太皇太后高氏親政,蘇軾時來運轉,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僅次於宰相但更能接近皇帝,就是他說的"白首代堯言"代理皇帝說話的三品達貴。樹大招風,才高見忌。他想到自己在朝廷裡對立面很多就接連上奏,辭去翰林學士承旨之職,但未獲準。果然不久,風波又起。元豐八年五月,得知有人在宜興買了田,欣然命筆題竹西寺,寫了"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又受到了以程頤為首的洛黨派攻擊和誣陷。他們把"聞好語,亦欣然"同神宗皇帝去世這捏合在一起,認為他是因為皇帝死了而高興。這就是所謂的"洛蜀黨議"。太皇太后去世不久,一場大規模的打擊元祐舊臣的序幕拉開了,蘇軾被貶至定州。自那時起,他先後歷徙十個州郡,南北展轉,大半生疲於奔命。

    綜上簡述,蘇軾從平民到入士,從囚徒到高官,這一生坎坷經歷,可謂"身行萬里半天下"。加上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集佛、道、儒家思想於一身,磨穿鐵硯、看穿人寰,"侶魚蝦、友糜鹿",舉起粗糙的土酒杯,品著老白乾,形成了令人敬仰的獨特性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聊聊你當年的初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