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姝兒的世界

    應該是很多的知識都是透過群居的生活方式來學到東西的吧!

    幾乎所有的除了書本/父母老師教給我們的硬知識,其他的所有的都是透過群體生活得到的。

    情商 與人相處 所有的只能靠自己去經歷去悟的東西都是透過集體生活來得到的。

  • 2 # 石縫中的生命之樹

    有一句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理,如果您是一個善於抓住一切機會去汲取知識的人,又有幸加入了一個好的平臺團體(群體),假設這個群體裡匯聚了許多有品味,有知識,有大志並才思敏捷、才高八斗、個性鮮明、見解獨特的人,那就主動融入其中積極參與與其相關的活動。時間久了,受到他們的影響,耳濡目染,眼界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都會得以提高,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 # 禾沐全息心理

    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回復。古人有“人伴賢良品自高”的說法,這說明我們需要從賢德之士汲取更多的知識與智慧,這樣就會讓我們不斷進步。可是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說法。這種說法並沒有特意強調對方的賢德與智慧,似乎是個人就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了。這兩種說法是不是感覺有點兒自相矛盾呢?有個腦筋急轉彎,說是兩個通煙囪的工人。工作完之後,一個臉上都是黑灰,而另外一個臉上乾乾淨淨。問題是: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這兩個工人互相看了一眼之後,哪個工人會馬上去洗臉。是臉上乾淨的,還是臉上有黑灰的呢?答案是臉上乾淨的工人。因為沒有鏡子的情況下,每個工人只能靠著看對方的臉來判斷自己的狀態。臉上乾淨的工人看到的臉上有黑灰的工人,他自然也就是認為自己是臉上有黑灰來。而另外一個臉上有黑灰的工人,反而會認為自己臉上是乾淨的。群體對於我們作用也是這樣的,主要的功能就是資訊比較之後的回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透過比較來進行自我定位和矯正的,還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叫“比較心理學”。就像很多人逛商場看著模特身上的衣服很好看,但是買回來之後感覺並不是那麼好看。當時的好看就是比較之後的結果,而不好看就是自己實際體驗之後的感受。我們從群體之中獲取的知識和智慧的範疇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是哪些正面積極的內容。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但是如果所有的事兒都靠著摔跟頭才能學會的話,那我們這一輩子還真是有點兒不夠摔了。比如我們小時候上課,別的同學因為上課說話被罰站,這個時候我們就因此學會了上課要遵守紀律。

    可以說沒有那些東西是無法透過群體獲得,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這個意識。能力和智慧就在那裡,如何獲取不取決於群體,而取決於我們自己。

    套用一段網路流行語,來形容群體中的能力和智慧與我們的關係:

    不論你去哪,不論你在哪,我就站在這裡!不悲、不喜、不傷、不痛、不愛、不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勸酒是不是一種落後的禮儀?為什麼有人將灌倒、喝倒對方視為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