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山聽風
-
2 # 谷晟陽
苗族刺繡(鳳凰)含義:古代視為神鳥而崇拜,它是人們想像中的保護神,經過漫長的完美演化而來。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白鶴’的腳,鸚武的嘴,孔雀之尾,居百鳥之首。美好和平象徵。封建皇朝最高貴女性之代表,和帝王的龍相配。民間傳說中它能給人們帶來和平幸福。在苗族的心裡恰恰相反,它代表著男人的標緻,它是男人起名時常用的吉祥名,有據可査。
苗族刺繡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刺繡的圖案上。幾乎每一個刺繡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達,是苗族歷史與生活的展示。蝴蝶、龍、飛鳥、魚、圓點花、浮萍花等圖案都是《苗族古歌》傳唱的內容,色彩鮮豔,構圖明朗,樸實大方。
苗族刺繡種類很多,從色彩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單色繡和彩色繡兩種。
單色繡:單色繡以青線為主,刺繡手法比較單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樸素大方;
彩色繡:彩色繡用七彩絲線繡成,刺繡手法比較複雜,或平繡或盤繡或挑繡,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刺繡成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是鳳凰民族工藝品中的精品。
-
3 # 崑崙之柏
苗族的“神鳥”是什麼?
苗族人非常裝飾,特別是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姑娘一些戴在頭上的裝飾上也能看出她們的崇拜和圖騰,蝴蝶便是她們最崇拜的,傳說蝴蝶生了十二個蛋孵出十二個兒個兒子,而且這十二梅蛋是由脊宇鳥艱難地孵化出來十二個兒子的。由於脊宇鳥完成了孵化,因此脊宇鳥被作為創生人類的參與者而被供奉為神鳥。所以,我們在許多銀飾中看到蝴蝶媽媽和脊宇鳥的組合。
苗族分佈地域很廣,地方不同對“神鳥”的說法也不同。現在我說說湖南湘西南地區苗族人對神鳥的說法。
湘西南的苗族對“神鳥”的認識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沒有實指。苗族一般不說“神鳥”,而是倒過來說是“鳥神”。符合苗語中的語言句式,一般是倒裝句,意思是一樣的。
一、“鳥神”是苗族巫儺文化之中的“儺”。人們一提到“儺”,特別是北方,認為與驅疫驅鬼是一個意思,讓人不寒而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迷信”。其實“儺”是南方的遠古語,在史前的南方,“儺”是最高神靈,不管什麼樣妖魔鬼怪見了“儺”都會因害怕而逃走,因此南方人信仰“儺”。但是在古代,“儺”傳到北方後,因語言不通而產生了誤解,認為“儺”就是驅疫驅鬼的東西。如漢代宮中每年都要舉行大的“儺”儀式,以驅趕宮廷中不乾淨的東西(妖魔鬼怪),又如古代北方朝德宏軍隊中有專門的軍儺,也有這層意思。
二、“儺”是鸞的音轉,北方史書中把“鸞”的南方音記為“儺”。鸞即為南方諸多民族的鳥神,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苗族。但從湘西南留存的巫儺文化來看,鸞是諸多鳥的化身,是傳說中的神鳥。如抽象太陽鳥,又如現實中的金雞、竹雞、斑鳩、老鷹、喜鵲等等。總的來說鸞是一個綜合體,就像龍與鳳凰一樣,沒有具體的實物,集各種動物部位於一身,被神化了動物。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的南方,鸞的地位要高於龍的地位,鸞的發源地在南方,龍的發源地在北方。如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的帛畫中,龍是鸞的座騎,鸞要昇天時,就騎在龍的身上。
三、“儺”是苗族巫儺文化中至尊之神,即鳥神。在湘西南苗族的儺儀中,神龕上敬奉三尊神像,即左邊是頭戴小鳥胸前掛項圈的南山小妹(儺母)、中間是頭戴一隻碩大展翅欲飛鳥雀的神兵小姐(儺)、右邊是滿臉通紅的東山老人(儺公)。中間的神兵小姐即為儺,也就是鳥神。另在巫師的綹巾(統率諸路神仙的法器)的木手把裡面,一定要放老鷹的頭和羽毛,這樣法力才能強大,這也說明湘西南苗族巫師對鳥神的崇拜和信仰。
湘西南苗族花橋上的神鳥雕塑
關於湘西南苗族為什麼信仰“儺”(鳥神),其來歷主要是來源於水稻中的“象耕鳥耘”,認為帶來稻種的是鳥,能讓野生稻提高產量的也是鳥,而水稻又讓南方民族告別了野蠻的漁獵時代,進入了文明的農耕時代,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裡要細說起來篇幅很長,只得從略。歡迎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一起探討。
湘西南苗族花橋上的神鳥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