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一允中
-
2 # 老佛爺和她的閨蜜們
其實我並不是非常贊同,初心和本心是與生俱來的,這樣一個觀點。就像孟子和荀子,一個主張性善論,一個主張性惡論一樣。我認為初心和本心,他應該是我們所找到的社會定位,和我們所要在社會當中所追求的東西。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初心和本心。比如說我們在年輕時候,給自己定目標的時候,會選擇一個理想。又比方說呢,我們想以後的愛情要純粹一些,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伴侶,陪自己走過這一生。我相信在這,這些生活當中,都能夠找到我們的本心和初心。
下面呢,我要說一下為什麼要用“致”這個字。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大家就非常明白了。我們看過趙薇導的一部電影,叫做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相信很多的朋友都看過聽過。這個字能有一種特別唯美的意味,同時呢,這個字也體現了我們內心當中的一種希冀和期盼。我們總是希望我們當初所追求的人,所在意的是能夠停留在那個時間,保持原本最純真的樣子。但是呢,我沒有對於他的改變無可奈何。所以呢,只能用這個字來表達我們的緬懷。當然了,我認為呢,這個字還體現在,人們對於所追求的生活,對於自己的初心和本心的一種,行動的號召,也是對自己日常行為的一個引導。
“致初心”“致本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忘記了來時的路。
-
3 # 田園知了自媒體
我不認同你的觀點。良知是本我,是肉體心的思想內在,是良知良能的具體表現。而初心,本心是進入社會實踐的一種願景,想努力去實現夢想,展示自我,但某些所迫會促使初心本心變化,致初心本心都是一種懷舊,無奈的傷悲。人是多變的,關鍵在於變化的力度,力度過大就會成邪了,好變壞了而已。
人有良知,持續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良知才會提升自己,福報他人。其實良知也可以叫做佛心,因為佛就是良知良能的自己。佛祖心中留,萬行祈護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孩子出生後就自私護食了,先滿足生命自需是本能,教育讓他讓渡,培養共享,教化本心,促成良知。
所為人的良知不是初心,本心也!
-
4 # caoxiaopeng
這牽設到王陽明的心學,可以說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包括了行而上和行而下心性的整體的一個概念。這是一哲學概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物一元的一個承續。我的理解是,知行合一,所謂知是知什麼呢?就是知宇宙本體的心物一元。所謂行也就是良知之心行。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愛之心。那麼我們父母所生之心,在嬰孩階段,並沒有有意識的分別之心的出現,隨著逐漸長大,也就慢慢地形成了,是非,善惡的分別意識心。所謂格物,是心行修養的一個過程,不斷地格去自己的對於物慾的貪著之心,所謂致,是達到的意思。就是達到自己本有的良知之心。
回覆列表
舉個例子:蘋果本來是好的,可是就有黑心的商家往裡邊打色素、甜味劑等這些有害的物質。本性 本來也是好的,可有的人偏偏不按本性做事,往本性裡注入毒素,這樣就需要找到我們的良知,這就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