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民哥有話說

    自古亂世出英雄。三國時軍閥割據,連年混戰,也為有一定才能的人提供了用武之地。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是一樣的。但戰爭也給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所以又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一說。

  • 2 # 遊歷往事

    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是結合歷史史實的一部小說,是羅貫中在三國志的基礎上加以改編的文學作品。如果說史學價值的話,有一定的參考,但不是全部,如果說文學價值的話,是絕對有的。如果把它當做正史來看的話就有點二了。畢竟演義不是真實,不過是七分真,三分虛,且帶有羅貫中本人的片面思維,重劉備而輕曹操,所以很難做到公正客觀的。,如果要看三國史的話,建議可以看三國志。

  • 3 # 簡史資深宅

    亂世英才出,都是被逼的!

    我引用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

    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這話是曹操回答孔融為什麼要收錄張遼(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 于禁(原為鮑信部下)、 樂進(身材矮小,有膽識、作戰勇敢)、賈詡(眼光深遠,很有謀略,但所獻之計往往損人利己,不考慮百姓的死活,被認為是三國第一毒士)等人才時告訴孔融的話。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品德操行的人,未必是積極進取的人才;而積極進取的人才,未必有什麼操行。人才雖然有個別缺點,但不能成為選拔任用的理由。

    這段話很有意思。曹操是想告訴人們,在亂世,要想取天下,必須得能人、用能人。

    古人講:金就礪則利。好的人才都是在實踐中鍛鍊、成長起來的,尤其是在成王敗寇的時代、生死存亡的戰場。在“苦心孤詣”“殫精竭慮”“槍林彈雨”的氛圍中,英雄自然會脫穎而出。倘若,沒有這樣的環境,沒有這樣“惺惺相惜”的英雄慧眼,是“明珠”也會被無情地埋沒、是金子也不會發光。

    這也許就是亂世出英雄的原因吧!

  • 4 # 谷老師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人才濟濟,不是《三國演義》誤導我們的。

    東漢末年,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領袖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他們大智大勇,分別控制著中國的北方,西南和東南地區。手下文臣武將如雲,演繹著震撼人心的傳奇故事。

    從曹操集團來看,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滿寵,劉曄,賈詡。武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典韋,許褚,張遼,張郃,文聘,徐晃。在與袁紹,袁術,呂布,孫堅,劉備的鬥爭中,謀士出奇謀制勝,武將在戰場上獨當一面,決戰制敵。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故事中,有許多有別於《三國演義》的情節。小說中流傳關雲長單刀赴會,實際上是魯肅單刀赴會,小說中流傳諸葛亮草船借箭,實際上是孫權草船借箭,小說中流傳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實際上是文聘巧設空城計,趙雲巧設空營計。

    真實的三國故事,展示了生動的歷史畫面,浮現出一個個的英雄形象,讓我們以敬佩的心情,傾聽歷史的聲音。

  • 5 # 大彬說影

    呵呵~不是 每個朝代都有人才,每個朝代都有英雄,至於你的問題就要歸功到作者身上了!由於作者寫的太精彩把人物形象刻畫的相當突出,所以給我們腦海裡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之所以三國成為四大名著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跑步和冬天跑步哪個更容易減肥?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