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長幫幫幫
-
2 # 天山武林大會
一個人成長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撇去天性以外,周圍交往接觸的人,都會對他產生影響。只不過父母是早期跟他接觸最多的人,所以似乎也是影響最深的人。但是,孩子是否愛無能,本質上並不是完全取決於父母。也有好多小時候不能滿足愛的需求的孩子,長大以後更富有同理心,更會共情。相反的,在滿滿的愛裡面長大的孩子,也有被寵壞的,變得凡事只考慮自己而不顧及別人的。父母和孩子,是一個共生體。父母學著當父母,從孩子的反饋中感知自己行為是否得當,或有所調整,或繼續堅持。孩子也學著父母的樣子為人處世,學會被愛和愛人,但是在外部知識體系例如學校教育的衝擊下,也可能擺脫父母的影響。結合自己的認識,構建自己的感情繫統和行為模式。
-
3 # 天探E檢
·忽視、關注不夠:孩童的基本恐懼會因和照顧者關愛的同在而減輕,在經過一段時間適當的分離練習後照顧者的形象就進入孩童的內在自我,形成“內心的恆久物件”,即形成“媽媽還在,媽媽一會兒就回來”的信念,這樣孩子會在分離時得以安心。而破碎的家庭、照顧者的缺席等情形,會阻礙內心恆久物件的形成,在成年後會一直依賴環境,向外索取安全感,渴望被關注和照顧。
·過分溺愛:過分保護和溺愛,限制孩子自主性的家庭,會阻礙孩子的心智成長。這樣的孩子在戀愛中通常任性、孩子氣,需要人寵著慣著,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注別人的能力。
·過分嚴苛:父母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總是打壓和否定,一犯錯就要打罵,這可能會造成孩子安全感和價值感的雙重缺失,害怕、擔心、自我否定、完美主義或強迫等,這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和伴侶過分苛刻挑剔、或者徹底跟感受隔離,喪失感受能力。
·強烈的控制:家庭中父母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私心的工具,以愛之名來控制孩子,會導致孩子放棄自我,以假我示人。孩子的想法和感覺不被接受,自貶心態漸漸內化。長大以後可能就沒有選擇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缺乏主見立場,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顛沛流離,寄養:兒時被來回寄養,頻繁更換環境的孩子,也是會缺乏“內心的恆久物件”,缺乏安全感,同時他們可能會始終沒有家的歸屬感,成年後頻繁換戀人或性伴侶但永不知足。
·單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父愛缺失,長大以後可能會一直迷戀比自己大的男性,也可能在兩性關係裡缺乏剋制,甚至不惜做小三當情婦。
回覆列表
托爾斯泰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培養一個️愛的能力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不斷反思自身的成長,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讓自己成為有真正愛的能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