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蒙氏育娃
-
2 # 凌晨媽媽育兒
孩子原本就是一張白紙,“人之初,性本善”,自私的孩子,也不是一開始就是自私的。他是在成長過程所遇到的各種因素,才造成了性格上的自私。
現在的孩子自私的越來越多了,你咋看?單純的孩子會有一種“我即世界”的想法, 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以及一些家長錯誤地引導和過分的溺愛。雖然“二胎時代”已經來臨,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家庭還是選擇只要一個孩子。
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寶寶的有什麼要求家長就儘量滿足,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久而久之便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
寶寶自私性格的形成與他接觸的人也有很大關係。例如,家庭成員中有自私自利,愛貪圖小便宜,過於“小氣”;有的家庭成員常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吃,玩具不許別人玩等。這些,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例如,當寶寶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時,哭鬧後家人一般都會滿足。孩子學會了索取便不斷滋生慾望這也是自私的根由。如何引導自私的孩子用行動證明分享是快樂的,在平常生活中要引導孩子分享,並且要讓他知道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讓孩子多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實際鍛鍊中體會父母的辛勞。
該批評的時候就要去批評孩子。如果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去批評制止的話,孩子便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則。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尤其要多孝敬長輩,給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家庭教育中溺愛培養起來的自私、怠惰、驕橫的品格,會影響到孩子的學校和社會生活。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有耐心。對孩子要有信心,要言傳身教。
關於自私與分享,昨天我很有感觸,發了一個圖文感想。現在詳細分享給大家。
1. 從小需要建立物權意識。
我們從小買給孩子的東西,都讓他自己做主。因此就出現朋友家娃過來,他不讓玩他玩具的尷尬情況。當時就透過交換玩具來玩。等大概2-3歲,自私的傾向很嚴重,非常護自己的東西,特別是好吃的,爸媽都不分享。當時真有的猶豫這樣到底是否正確。我們查閱了不少書籍,確認這麼操作沒問題,就一直在堅持。
現在四歲半,情況好轉很多。即使他喜歡的零食,都開始懂得分享給爸爸媽媽。昨天小夥伴過來玩,他最喜歡的超級飛俠都是一起玩,一點都沒有爭吵。
2. 分享是一種能力。
分享是在作主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果自己都不能做主,談何分享呢?至多是借花獻佛。
分享需要孩子心智達到一定階段才可以完成。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還在發展自我的階段,尤其2歲的孩子,是跟成人唱反調的階段。只有等到4-5歲,才可能學會分享。
先發展自我,然後區別你我,這是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必須先發展物權意識,然後慢慢培養分享。如果對孩子的玩具,大人一直做主,孩子就覺得玩具是大人的,就談不上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