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朗月星稀

    在靈魂深處我們其實都畏懼死亡的,但是畏懼並非就不發生,這是人生完整的一部分,但是這個是人生的後端或者突然情況會出現的一個節點,也是人生最後的一個節點。所以如從這方面說,我想這個比失業恐懼的多,因為常言好死不如賴活,活著就有希望。我曾經在我最低迷的時候我想過死亡,我也割腕過,但是在割腕的時候我沒有勇氣割得很深,這個是潛意識決定的,我本能的抗拒。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都恐懼的,因為死後一篇寂靜,什麼都沒有,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的,這個是每個人生命的終點,不僅僅是人,萬物的歸宿都是這樣的,所以大家說起這個詞內心是無比壓抑的無比無奈,所以才會有歌詞唱:“我還想再活五百年。”人都想長壽,但是宿命論來說人的命是註定,這樣解釋也就坦然點了。在活著的時候比的不是壽命的長度,而是生命的質量。

    失業的恐懼是折磨活人的,因為在生活,要負擔家庭, 負擔孩子,在我們三四十歲這個階段最恐怖的莫過於失業,因為失業等於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這時候我們是恐慌,無言以對,無法面對,我前兩年在一個工作7年的地方突然被公司解聘,而且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那時候我兒子幼兒園小班,我憤恨股,我泡效過,心裡沮喪到無以復加。最重要的還不能讓母親知道,因為會給家人帶來負擔,我就馬上覆制簡歷找工作,現在有個工作,工資不高,但是還可以做,因為沒有工作社保也要自己交很難負擔,公積金很難拿出來。所以失業對於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也是恐懼的,年輕人比如20出頭的這個就當練手學經驗,但是我們這個年齡段是經受不起的。這個內心的壓力不亞於父母輩90年代下崗的壓力。

    所以這個兩個問題一個是活著的時候我們的體會最深的恐懼,一個是就算我們恐懼也不得不接受的生命的結果,意義不在一個平面上,但是都是很殘酷的。

  • 2 # 愛心常在工作坊

    這個問題讓我選擇,我會選失業。

    目前,我每天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每一天活的更有質量,而不是如何遠離死亡。用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津巴多的時間觀理論,我抱有“過去樂觀主義”——以前的生活挺好的,沒有太多遺憾,以及“現在享樂主義”——我要享受當下高品質的生活。

    在這種觀念之下,我對於“未來”的看法更傾向於:比今天過得更好,以讓我有更多美好的體驗。這樣一來,即使死亡,也不過是給我這段不斷體驗的生活畫了個句號。

    而失業則不一樣了,我需要面對的問題是:①當下的生活品質也無法保障,一夜回到解放前②工作上的成就感也沒機會體驗了,人生好無聊。

    作為一個尚未財務自由的打工狗,我還是老老實實上班,勤勤懇懇進步,享受工作給我帶來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吧!

  • 3 # 旅行詩人安安的老祖

    當今社會壓力生活巨大,相比於死亡,失業肯定更可怕,死亡只是一個概念認知度肯定不清晰。失業就不同了,現在城市的年輕人基本每月大幾千的房貸,失業就代表你還不出房貸,房貸還不起銀行可不會客氣………

  • 4 # 兩棲青年阿行

    死亡和失業相比肯定是更害怕死亡啊,現在都21世紀了,就算失業也不會餓死什麼的,死亡不行了,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看不到美景,吃不到美食,完成不了理想,還有好多好多美好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度“自來熟”這種情況是性格還是精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