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河隨筆
-
2 # 金印茶語
古代待客禮儀八種
拂席:擦去座席上的灰塵,請客人就坐,以示敬意;
倒履:由於急於要迎接客人,以至於把鞋子都穿倒了;
擁慧:古人迎接尊貴的客人,常拿著掃帚表示敬意;
虛左:空出左邊的位子,迎接客人;
卻行:向後退著走,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側行:側著身子前行,以表示對客人的謙讓;
避行:離開座位站起來,以表示對客人的敬意。
-
3 # 學知識交朋友
1.對初來訪客須先問好,請至客廳上茶後,瞭解訪客的來意。
2.添茶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賓主盡歡。
3.穿著整齊端莊。
4.語氣溫和,談吐幽默。
5.親切微笑,舉止安詳。
7.態度要親切、隨和、友愛、招呼,不令訪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
4 # 驊驊影視
答:古代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1. 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3.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 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古人的待客之道是什麼?
待客之道又可分為三類: 屬於親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禮遇他,要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屬於有關係的客人:例如工商、記者、警察等,要給予善意接待,儘快解決問題。 屬於臨時的客人:偶然的訪問,可因人、因時、因事而定,但總要給人歡喜,給人滿意。 總而言之,"相"上雖有差別,待客的誠心是不變的。
急求關於待客禮儀的小故事!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 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裡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 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 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回覆列表
這個,既然要古,咱就古一點,那麼還是看看《儀禮》上的賓客相見的禮儀。
看了以後。。。感覺你自己說吧。
首先,客人身份不同,禮儀不同。
例如:士相見的禮儀。(士見大夫,大夫見大夫,大夫見國君。。。省略)
士相見的禮儀:禮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幹雉。
1.賓雙手橫捧雉,雉頭向左。
說:“在下久欲拜見先生,但無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轉達先生意旨,命在下前來拜見。”
2.主人答辭:“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會,但先生卻屈尊駕臨。請先生返家,在下將前往拜見。”
3.賓答辭:“先生所言,在下實不敢當,還請先生賜見。”
4.主人答辭:“在下不敢當此威儀,再一次請先生還家,在下將前去拜會。”
5.賓答辭:“在下不敢擺此威儀,最終還是請先生賜見。”
6.主人答辭:“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先生的准許,將出去迎見先生。聽說先生攜帶禮物,冒昧辭謝。”
7.賓答辭:“在下不用此禮物,不敢來拜會先生。”
8.主人答辭:“在下不敢當此崇高的禮儀,冒昧再次辭謝。”
9.賓答辭:“在下不憑此禮,不敢求見先生,固請先生笑納。”
10.主人答辭:“在下一再辭謝,得不到先生許可,不敢不敬從!”
你是不是看的都眼花繚亂了,這還沒走到大門口呢。接著————
11.主人到大門外迎接,兩拜。
12.賓答兩拜。
13.主人對賓一揖,從門東側入內。
14.賓雙手捧禮物,從門西側入內。
15.主人兩拜接受禮物.
16.賓兩拜送禮物,然後出門。
18.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
幾天後。。。。。
主人帶著賓所送的禮物到賓家回拜,說:“前不久先生辱臨敝舍,得以相見。今請將禮物還給傳命的人。”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味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求見先生,只請求還禮物給傳命者。”
主人的答辭是:“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昧再度辭謝。”
賓的答辭說:“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煩先生,只是固請還禮物給傳命者。”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準允,哪敢不從命!”
賓手捧禮物入內,主人兩拜而接受。賓兩拜送禮物,然後退出。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
以上內容,出自《儀禮•士相見禮》。《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一百多卷的《儀禮》便是一部詳細的禮儀制度章程,告訴人們在何種場合下應該穿何種衣服、站或坐在哪個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該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老實說,《儀禮》繁縟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象古人待客是何等恭謹嚴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