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葉英語
-
2 # 木頭華2020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這是兩位知名的文化學者——龍應臺和席慕蓉一致的看法。
因此,選擇體驗專案時,要想想,做這個專案對學生有什麼用?能給學生帶來什麼?同時,還要結合研學主題、學生的年齡段來選擇。
-
3 # 大洋煮紅日
大自然永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認知上的營養源泉,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擁抱大自然是強化體魄,愉悅情緒,舒緩壓力,增長見識的成本最低的途徑,無需名山大川,無需長途跋涉,綠草地,青紗帳,溪水溝壑,麥田菜地...有生機的土壤一定有營養,父母,師長只要負責任,用心聆聽,耐心解答,寓教於樂的方式方法比起課堂上照本宣嗑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習興趣。從小學到高中都應組織這樣的課外活動。舉個例子,緊張的高中階段我現在記憶最深的就是,地理老師帶領我們在樓頂觀察星月的經歷,另一次是語文老師帶我們全班參觀大佛寺,回去每人寫篇作文的過往,青春的心就是獵奇求知飢渴的期待。為什麼不讓青春的旗幟無拘地飄揚在空氣Sunny之中?
依然要說,破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今,天下大事,一機在手盡收眼底,但不過是清晰一時,新鮮一刻,資訊劃過,養分流失,沒有深刻的觀察體會品味思考,當然隨風流逝,留下的或許只有本能的一時刺激和錯誤引導下的偏離,乃至空洞無神失去靈性光芒的近視眼。甚或頹廢茫然的精神空虛,左右情緒失控,進取銳減,厭世輕生,渾渾噩噩,枉辜了大好時光,枉辜了多少期望的殷切?
從小體驗社會的冷暖寒涼,市井百態,讓單純的心多一分警戒防範的意識,琢磨世態、事態的預見,在高智商的腦殼裡,融一分善解人意的溫暖就是體感寒涼後的應激反應,這也必定需要親歷親受,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捉一隻昆蟲在手,一堂生機盎然的生物課不再因空泛的講解讓同學睡意纏繞,登一座山丘,遙望眼簾的可能是歷史的變遷下,追思不盡的疑問,而多少曾經寡淡的說教會引發思考?……
知行合一,行證願想,或許就是研學旅行的初衷吧!
回覆列表
研學即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旅行是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研學旅行基地、走進第二課堂。研學旅行是以廣泛的社會資源為背景,強調與社會多層面、多維度的接觸與聯絡,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方式,研學旅行重在一個“學”字。
因此,研學提供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視野上的,也從精神文化上面感染學生有更積極向上的心態,瞭解不同城市風土人情,習俗風向,讓學生從學習之餘瞭解他們學習之外的事物,這樣也會促進他們好好學習。另外研學也是學生之間交流的一次好的機會,平時交流的都是比較單一的學習問題,這次從不同角度討論他們的所見所聞,也能更好促進學生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