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生書館
-
2 # 層城鵷雛
死亡,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哲學家說過:“人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孔子雖然沒有研讀過佛經,但是孔子熟讀《周易》。我覺得孔子很重視生死,只不過面對死亡,孔子有點刻意迴避。
有一次,子路犯了糊塗,就問孔子道:“老師能講一下關於死的事情嗎?”孔子回答說:“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明白呢,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呢?”孔子的回答目的是讓子路多關心生的事情,而對死的問題先不要多問。由此可見,孔子很注重“生”,忌諱“死”,人生在世,應該積極進取,努力奮鬥,這很符合儒家的入世精神。
關於死亡,誰也無法避免。關於死亡,孔子是如何面對的呢,孔子選擇的是傷感、悲痛的面對死亡,野史記載“孔子獲麟絕筆”,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不但預見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而且預見了自己的死亡。面對死亡,不免傷感。又過了兩年,孔子在悲嘆中去世,臨死前說到:“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重視生死,聖人也不例外。人生短短几十年,活的時候真的應該好好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一定很重視光陰,很重視生命,很重視傳道。只不過當時儒家思想有點不合時宜,不符合稱王稱霸之道。
並非只有佛經能夠超脫生死,一切大哲學家,大數學家,大科學家都能夠坦然面對生死,“死亡不過是人生的最後一個函式”,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人,最珍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孔子儘管很重視生命,懂得養生保健,依舊無法逃脫人類死亡的宿命。
這個問題,分兩部分答吧。
第一個是孔子為什麼沒有研究過佛經?
因為他沒看過啊。。。
佛教差不多是公元前565年出現,大概漢明帝在位時期傳入中國,還基本處於翻譯階段。
而孔子生於公元前551,逝於公元前479。
差了好幾百年呢,怹老人家連佛陀是誰都不知道。。。
第二個問題是孔子對生死不重視嗎?
不要亂說啊,他重視的不得了啊。。。
這裡摘抄一下皖南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陳健博士2015年的論文《孔子的生命意識及其生命價值理念》
孔子的生命意識思想首先體現於他貴生重(zhong,四聲)死,珍惜生命存在。所謂“貴生”就是對自身、他人以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珍惜與關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貴生”應首先從珍愛生命做起,不是其有所殘缺。...孔子不僅珍愛生命,而且敬愛生命。對處於病殘、喪親、衰老的生命弱勢群體,孔子總是懷著深深的敬愛之心。在《子罕》篇中有這樣的記錄,“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齊衰者”指穿著喪服正在服喪的人...孔子每每遇到這三種人,即使他們很年輕,也會站起來與他們相見;走過他們時會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孔子在珍愛生命、敬愛生命的同時也哀死,慎死,重視死亡...正式因為孔子哀死,慎死,所以他注重祭祀。喪葬之禮的意義就是在於讓人明白生死的真正含義,從死中認識到生的價值,在哀死中體會到“重生”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