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6
回覆列表
  • 1 # 我們愛剪影

    拉片是抽絲剝繭地讀電影,拉片需要一格一格地反覆看電影,同時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排程、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後總結一下。

    -拉片技巧-

    剛接觸電影拉片的同學,建議用表格來作為拉片的工具,把每一個鏡頭的內容用表格來記錄下來,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來觀看、記錄、分析。這是一種嚴謹、高效的拉片方式。表格如下:

    以上表格為常規樣板,同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調整。

    畫面加文字解說的方式,更適合對電影進行深度的分析,更具有可讀性。舉個例子:

    《末代皇帝》218分鐘版的1小時59分2秒處到2小時5分46秒處,這一段主要是說溥儀被革命趕出紫禁城的過程。

    第一個鏡頭是一個長鏡頭,主要是交代他們在打網球的事。

    第2到12都是他們聽到聲音後的反應等。鏡頭2,3,4,5,6,突然出現的聲音讓每個人都被孤立在各自的畫面裡,這裡並沒有使用全景,因為單人的表情特寫更生動形象,更有震撼感。

    鏡頭24,當溥儀知道自己是犯人並轉過去命令他們收東西準備離開故宮時,攝象機一直在他身後,只給婉容等人正面,感覺這裡和《賓虛》裡的耶穌有相同點,耶穌的正面從沒有現過,因為沒人可以扮演耶穌,而溥儀這時的表情或許除了真正的溥儀,是沒人可以演的。

    純文字類的沒有圖片+文字生動,這更鍛鍊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分析力,適合更有經驗的同學。

    以上方法是按照鏡頭來整體研究與分析的,還有一種方法是按元素分類進行拉片練習。

    比如你想學習影視中的構圖就單研究影視中的構圖,可以分析鏡頭包含了哪些元素,比如是否使用了重複、平行線、交線、發散、曲線、直線、明垂直線、明水平線、明斜線等,使用這樣的構圖會起到哪些作用等。

    又或者是分析影視中的鏡頭運用,比如是廣角鏡頭還是仰角、俯角等,採用這樣的鏡頭能突出什麼?

    除了以上元素練習,還有影視中的光線、空間、聲音、背景、剪輯點等,甚至是影視的主題、立意、結構、情節、人物關係等。還有一種方法是按場景類別來進行拉片練習,比如你不擅長某個場景,你就可以研究多部不同型別電影中的這個場景。

    你可以將鏡片中經典的說服對話記錄下來,經過自己的反覆品讀、研究思考,從而將該場景掌握。

    這種方法同樣實用於學習“戰鬥”、“背叛”、“反派的演講”,“情侶爭吵”、“相逢”等等所有你覺得自己不擅長的場景。

    通過研究與學習優秀影視作品,來提升自己的電影專業水準,是一種非常有效。

  • 2 # 玩賺電商視訊充電站

    回答由五部分構成,分別是:

    拉片是什麼?為什麼拉片?如何拉片提升自己?拉片用什麼軟體?適合拉片的電影?

    一、拉片是什麼?

    百度詞條能給出的回答不多說,更加學術的交給專業書籍,民間的說法就是抽絲剝繭地讀影視劇。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一幀一幀地觀看一部視訊作品,觀看時還需要根據拉片需求去分析每一幀的光影、色彩、音效、構圖、排程、運動、景別、機位等等。

    二、為什麼拉片?

    從通用功能來說,拉片最大的作用是加深對故事結構的感受,其次就是學習參考。

    從人群分類來說,導演拉片可能會著重分析機位景別,而編劇拉片可能會著重分析結構和故事,剪輯師會更看重鏡頭組合邏輯、剪輯技巧等方面。

    電影和電視劇的拉片重點也不一樣,電視劇的拉片更著重的是臺詞、情緒、敘事線鋪排等,電影更著重景別、畫面、聲音的研究。

    拉片就像我們學習唐詩宋詞,從背景瞭解、人物瞭解,到通讀再到字詞句分析,最後最迴歸整首詩詞的情感。當我們看過上百部影視作品,拉過至少幾十個片子之後,不會創作,也會套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如何拉片提升自己?

    對於一個新手來說,並不是看完上百部影視劇就直接上來拉片,而是需要先系統的學習一下視聽語言,基本規律要掌握好,拉片是要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

    不過,如果不走學術派和專業路線。而是工作中臨時有任務可以通過拉片獲得通用公式,成效還是蠻明顯的,就是比較費時間和心力,拉過片子的都知道這是一項漫長而枯燥的過程。當然,也有一些人樂在其中,因為拉片時總會發現導演的一些小心思或者劇情上注意不到的點。

    比較喜歡水千戶說的:

    一個團隊拍了一部電影,用了一百分力氣。觀眾只能看到三五十分。拉片細緻用心,則能看到八九十分,甚至摸一摸百分的彼岸。

    擁有一定視聽語言基礎後(當然學習能力很好的也可以視聽學習和拉片一起進行)。拉片有一些通用方式,比如三遍拉片法:

    第一遍,當一個普通觀眾看一遍

    第二篇,逐段逐鏡頭分析,這裡不是說每一段每一幀都要分析,而是在通路掌握的情況下分析值得分析的點,比如畫面構圖、燈光音效、細節的伏筆和對應的地方。相較於整個電影生產,每一幀都值得分析的電影不多。拉片本來就工程量大,在挑幾部每一幀都分析過的優秀影視後,就可以根據拉片目的有選擇性的拉片練習。

    第三遍,屬於審查拉,檢查自己拉的是否有漏洞或者需要調整的,對照網上的影片分析(理論型)來糾正。

    需要避免的拉片誤區:

    拉片很容易掉進兩個坑,第一種是過度分析,按照模板機械的分析,拉完片子之後覺得自己好用功啊,筆記好多啊,我真棒。結果這樣拉了幾次後你就方了,因為已經成為拉片機器,沒有思考鏡頭給你的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這麼拍……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理。

    第二種坑就是背離最初的拉片目的,看著看著就掉進劇情、演技、演員顏值等方面。

    四、拉片用什麼軟體?

    大家常用的拉片軟體有兩種,一種是播放器,比如Potplayer。一種是剪輯軟體,比如Pr等老牌剪輯軟體,也有用喵影工廠這一類的新興傻瓜似(這裡只是表達操作簡單,沒有其它意思)剪輯軟體。

    無論用哪一種都要在4個方面用的順手:

    1) 載入視訊的速度一定要快

    2) 支援逐幀播放

    3) 可以新增時間戳標記

    4) 最好可以自定義截圖儲存路徑和檔名

    五、適合拉片的電影?

    我知乎的回答“剪輯初學者如何開始學習視訊剪輯?”中有針對敘事結構、場景表現、戲劇衝突、視聽語言、技巧分析五個方面分別推薦了幾部優秀作品,有興趣的可以點過去挨個拉一下,肯定有收穫。

    我的知乎賬號

  • 3 # 影視圈Magazine

    拉片其實就是跟拉鋸一樣——一格一格地反覆看、反覆倒帶(盤),同時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所總結的。一格一格地看電影,深度解讀電影。然後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排程、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後總結一下。  

    拉片和影評的區別

    拉片與影評的相同點:都是為了評析電影,是人們瞭解電影的一種方式和平臺。不同點:拉片通常會選擇一個切入點,主要從視聽語言等角度解讀電影,有一定的學術和專業性,較冷靜客觀;影評在題材上較隨意自由、內容廣泛,一般從主題思想等方面立意,作者的主觀意識較強。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看電影亦然。拉片就是抽絲剝繭地讀電影。電影專業修養的提高需要慢慢積累。在別人眼中,可能覺得拉片辛苦單調,但對痴迷於電影藝術的人來說,他們卻樂在其中。  

    適合做拉片的5分鐘左右的完整電影敘事片段:  

    《巴頓將軍》開頭巴頓在星條旗下的演講  

    《鋼鐵俠》大戰F22那段/逃出洞穴  

    《第九區》機器人那段/到實驗室偷燃料  

    《反恐特警組》反恐片段  

    《勇闖奪命島》反恐片段/特種部隊第一次潛入小島  

    《絕密飛行》空戰片段/艾迪第一次任務

    ——主題 結構 人物 場景 景別 空間 機位 光線 影調 對話

    主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現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往往是一句話可以講清楚,一萬句也講不清楚。

    現代電影的主題是深化的,是觀眾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淨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型別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準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覆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結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1.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定,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係、有內在聯絡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係”“偶然關係”“必然關係”和“戲劇關係”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1)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係,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複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定。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定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複,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衝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與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臺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資訊。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髮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巨集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緻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手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複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祕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祕,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場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佈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區域性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區域性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係,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型別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係,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巨集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係,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係。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巨集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齣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係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係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影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準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茶傷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