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有句話叫“軍不問政”,但是實際上,軍事永遠都是政治的延續,軍事家不過問政治的結局往往都不會太好。可偏偏就有些軍事家,只關心打仗不操心政治,最後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我在這裡列舉幾個吧:

    1、岳飛:這個人我想實在是不用多做解釋和介紹,他是堪稱兩宋三百年第一軍事家的存在。但是他卻實在是個不懂政治、不懂帝王心的人,他到死可能也沒理解,自己銳意北伐收復失地有什麼錯?趙構的小九九,讓他的死永遠也無法挽回。

    2、檀道濟:另一個“南宋”的第一名將,三十六計的總結者,下場卻和岳飛一樣悽慘。他在明知自己有可能被執政的親王害死的情況下,卻頭鐵地覺得自己赤心為國絕不會有事,結果就是全家慘遭屠戮。

    3、關羽:又是一個老熟人,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就是他政治能力低下的體現。對內,他對傅士仁、麋芳等人毫不客氣;對外,他一再激怒孫權還敢把自己的背後留給對手。這樣的處理方式,只能讓他在水淹七軍後敗走麥城!

  • 2 # 木難火齊

    韓信:一個軍事上卓越、政治上低能的軍事家。

    韓信在政治上弱智的幾個事例表現:

    為顯示實力、爭功名,導致酈食其被齊王所烹,反映出韓信人格品行的低下和政治智慧的缺失。楚漢相爭最後劉邦贏得天下,酈食其是除張良以外最重要的謀士併為大漢立下很大的功勞。劉邦是比較痞的,一向不太看起讀書人,有一次竟拿著儒生的帽子接自己的尿。《楚漢相爭》記述酈食其求見劉邦,劉邦在侍女的伺候下洗腳,瞄一眼見其窮酸像不願搭理。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最終讓劉邦跟著帶兵攻打陳留。事後認為酈食其乃少有的人才,這些都是後話。當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已經說服齊王拿下齊國城池,韓信聞訊後,僅為證實自己的實力和爭頭功,夜襲齊國。當齊王要酈食其勸說韓信不要攻打可免其死,酈食其從大局出發沒有勸說韓信,導致被齊王烹殺。相比較下,韓信的心胸遠不及酈食其。

    廣武澗楚漢兩軍對壘時,項羽洋洋得意,趾高氣揚。劉邦肩膀又中楚軍的箭,形勢也極為不利,此時沒有等到韓信的馳援,卻等到韓信的信,說:齊華人反覆無常,南面又鄰楚國,請讓我暫時代理齊王鎮撫齊國。劉邦本想破口大罵,張良勸說:目前漢軍不利,又如何阻得了韓信要王?不如趁勢應了他為王,免得不利。劉邦恍然大悟,回信道:大丈夫平定諸侯,何故做齊國代理王?要做就做真正的王。是不是在劉邦急需韓信的幫助時,有落井下石、要挾之嫌?

    劉邦與韓信相約彭越合擊楚軍,韓信卻給劉邦放了鴿子,導致劉邦大敗,還是張良給劉邦出主意,多給韓信管轄地域,韓信才出兵幫劉邦。貪小利失大義,政治上的白痴。

    以上三個事例足以說明,韓信是個地地道道的政治上非常弱智的軍事家而不得善終。他要麼忍辱負重自己建功立業;要麼老老實實跟樊噲那些人一樣,甘當人臣。韓信光有軍事才能,沒有政治智慧,加上人格上的問題,最終只能成為政治上的犧牲品。

    當然,也有人說白起、李牧、蒙恬、鍾會、岳飛、藍玉還有吳三桂等也都屬於不懂政治的軍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姓”一詞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