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蹤旅跡

    我總覺得,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演繹,往往讓一些歷史人物蒙上了一層灰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層灰塵越難洗掉。比如說《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的口裡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們先來看看那時候的情況。

    漢靈帝時,以張讓和趙忠為首的宦官集團把持朝政,玩弄皇帝。漢靈帝沒有人格,實在很是憋屈,以致於他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那個時候,十常侍橫徵暴斂,賣官鬻爵,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加速了漢朝的滅亡。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後,宦官集團十常要侍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而何皇后的哥哥何進大將軍要立何皇后的兒子少帝劉辯為帝,兩派的矛盾很激烈,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公元188年,西園新軍組建,袁紹是中軍校尉,曹操是典軍校尉。但是新軍的指揮排程權 力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身為大將軍的何進採用曲線戰術,他拉攏袁紹等人,除掉了蹇碩之後,想徵召西涼軍閥董卓進京,宮廷上演了一場血戰。

    太子劉辯登基後,何太后臨朝聽政。董卓奉詔率兵進入洛陽,廢除漢少帝,讓陳留王劉協坐了皇帝,並自為相國,獨攬朝政。他想拉攏曹操入夥,但曹操見他倒行逆施,不願與他合作,於是改名換姓逃出京師洛陽。根據《三國志》裴注的引記,曹操在這次逃亡的過程中曾經路過以前的朋友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他的家人盛情款待曹操一行,但曹操卻懷疑這家人要害他,於是殺了這家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孫盛《雜記》載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但在《三國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這句話被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從此以後曹操也被牢牢的釘在恥辱柱上,後世人詬病曹操的為人,也是由這句話開始的。而作者企圖用這話來描述曹操的唯我主義,以達到貶低曹操的目的,按照《三國演義》記載後晉恆溫評價說:“兩句言語,叫萬代人罵道是;雖不流芳百世,亦可遺臭萬年。”因此《三國演義》的說法不能算數,《三國志》裴注的說法是應該切實的吧。

  • 2 # 船伕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並不喜歡真相,甚至懼怕戳穿血淋淋現象。羅貫中假借曹操說出的這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便是如此,因為但凡瞭解歷史的朋友都會發現,自古以來的帝王大都如此。

    正所謂孤家寡人,名臣大將可以良禽擇木而棲,但對於帝王來說則是要麼九五至尊般的活著,要麼就是一死了之,很難有什麼中間選項,當然了,也有極少數能屈能伸的人甘心成為傀儡,得以苟活,但當一個人品嚐過無上權力的味道後,就很難在去撿起粗茶淡飯了。

    當初在赤壁之戰前,張昭率領的投降派差一點就說動了孫權,這時候魯肅站了出來說到:“臣子可以改換門庭,但主公你如果投降那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觀察《三國演義》中的幾位先後稱帝的人物中,其實都在踐行著“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只不過其他人沒說出來罷了。

    當曹丕登上帝位,面對親兄弟曹植,正是想要踐行“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才會起了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7歲尿褲子,想去醫院掛什麼號呀?就掛兒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