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藏寶閣

    有很多很多差不多有60多種

    二錢硬幣(日語:二銭硬貨),或稱二錢銅幣(日語:二銭銅貨),是日本明治年間發行的一種輔助貨幣,材質為銅,面額為“二錢”,每五十枚價值一日元

    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頒佈《新貨條例(日語:新貨條例)》,決定發行歐洲通行樣式的硬幣。根據《新貨條例》,銅幣為輔助貨幣,製作最早的是一釐、半錢和一錢銅幣,但並不包括二錢銅幣。儘管三種銅幣在明治六年(1873年)已經開始發行,但當時優先發行的是銀元,銅幣主要為試行。明治七年(1874年),前一年的三種銅幣在幣面設計和尺寸上有一定的變化,並追加發行了二錢銅幣,但錢文中的年號仍為“明治六年”。明治十一年(1878年)、十二年(1879年)發行的二錢銅幣年銘為“明治十年”。明治十七年(1884年),日本停止二錢銅幣制造,而到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不再發行。由於該幣尺寸過大,使用不便,且面額太小不適合用白銀製造,因此之後再未發行二錢硬幣

    與其他帶有龍圖的硬幣一樣,曾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展出帶有“明治二十五年”錢文的試鑄幣

    1953年,日本政府頒佈《小額通貨整理法》,面額低於一日元的貨幣被廢止,二錢硬幣與其他小額貨幣皆退出流通

    二錢銅幣正式始鑄於明治七年(1874年),但最初的年號紀年為“明治六年”。該幣的材質為純銅(含銅98%),圖案錢文與半錢銅幣、龍一錢銅幣的相似,重量是一錢銅幣的兩倍。正面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龍的圖案,龍頭朝右,閉口為吽形,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上半圈順時針為“大日本·明治○○年”(○○為紀年漢字),下半圈逆時針為“2 SEN”;背面中央為面額“二錢”,正上方為菊花紋章,菊花兩側各3字,合為“五十枚換一圓”,面額下方為蔓草圖案[4],左邊圖案為桐的枝葉及花,右邊圖案為菊花的枝葉及花。與半錢銅幣及龍一錢銅幣一樣,二錢銅幣龍圖中鱗片的樣式在明治十年前後發生變化,由舊版的角鱗型變為新版的波鱗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球墨鑄鐵管與機制鑄鐵管的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