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連話
-
2 # 貓頭鷹愛旅行
答案很簡單,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修養的。現在道聽途說,以貌取人的人仍是多數。只有路走的長了,經歷的多了才會有所改變。
人們往往是情緒高於理性,有多少人能控制情緒。在不能發火的時候選擇忍耐,在委屈的時候選擇沉默。大部分都還只是管中窺豹,枉下結論。
修養達不到一定層次只能是這樣。
那隻能是多看看書,從自身認知自己存在這樣的缺點然後強行要求自己改變。改變過程很艱難,因為管住自己的嘴很難。大多數人喜歡對事物評頭論足,不知不覺就把不該說的說出來了。而且還覺得自己飽腹墨水一樣。其實是一灘爛汁兒。
-
3 # 淮上弄潮兒
不可否認,大多數人是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的也沒有耐心冷靜觀察的。古今中外歷史上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社會事件往往都是起源於"誤會"甚至於個別人別有用心的操弄。小到家長裡短、飛短流長,大到政權變更、改朝換代,概莫能外。
這種現象,尤其容易發生在中國。在現代化傳媒條件下,這種現象的危害尤其巨大,最終是禍國殃民。國家、政府切莫等閒視之,個人切莫盲目從之。
-
4 # 張曉燕的詩和話營養
可能與一種盲從心理 固定思維 沒有真正的思想 隨風或跟風心理 人云亦云等有關吧
現實中這類人還不少 喜歡張家長李家短地 亂議論別人 更有的人 因空虛 無聊 遇到不明真相的事 更會捕風捉影地 添油加醋 以證明自己的料的真實性來讓人認可
總之 平常人太多 哲學家和思想家 離常人有點遠 而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 是因為與眾不同
這貌似是一個不成熟的習慣,不去看清真相就從眾。
這當然可以理解為從眾心理使然,但是何以就會從眾也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人生在世,自然和社會的永珍,林林總總,其間的規律和規律性的經驗,都需要我們自己去立足既有的知識和人生經歷去思考和判定。缺少自己的思考,也就缺乏判定的能力,也就很容易人云亦云。
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小孩子在看見別的孩子都向一個方向跑的時候,他也就很自然地會向那個方向跑。至於跑過去幹什麼,他自己在跑的時候也完全不知道。這是人類社會性的一種表現,甚至也是動物的社會性的本能。人類之為人類的高階,就在於慢慢地大多數人都會超越於這種本能,都會從盲從之中掙扎出來。但是在認知與判斷的精神領域,是不是也能達到這種不盲從呢?那還真是需要一番努力。
國家之所以規定了義務制教育階段,實際上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為每一個人成為相對完整的人打下的一點基礎;僅有這個基礎其實還是很不夠的,還需要每個人在其後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不斷摸索,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以逐步臻於心明眼亮之境,脫離開被一般性的話語引領的所謂“帶節奏”的人生狀態。
所謂心明眼亮,即如站得高看得遠之喻。不論社會上有什麼事情,周圍有什麼樣的人生波瀾,我們都有自己的認知和評判,不受他人話語的左右,不盲目從眾,活出通達和清明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