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商業界有一句話,仿冒是最大的創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誘發了一代人的仿冒哲學。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很多企業起步較晚。從企業來看,最快的“仿冒”有時候是一種後發優勢。譬如當年QQ仿冒的是以色列的產品叫ICQ,……。
良木公:拿出吳曉波“仿冒觀”與2016危機公關戰“名創優品”,與當下智慧財產權熱話題的“模仿觀”來探討,兩者有什麼區別?
回覆列表
-
1 # 第十經濟觀察室
-
2 # 孫貴忠
首先,吳曉波定義的仿冒應該更趨向於解釋為模仿,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自古而為之。所謂“站在前人肩膀上前進”就是這個意思,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先從模仿開始,少數精英人群在高度模仿總結提煉之後,開始進入創新能力階段。
當今的產品社會這個過程更加程式化,三天前我在關於創業的問答中所提到的我們服務過的傢俱企業照片級效果圖,這家年產值數十億的傢俱企業領導去歐洲參觀傢俱展,拍回來的照片經過一班人馬的“勤奮工作”之後就變成了自己的傢俱產品。從當年的個體家用煙機安裝到今天的以外銷為主的國內知名傢俱企業只用了不到30年時間。這是中國企業從無到有走向國際化的一個縮影。產品時代促發這一過程的重要外部因素就是成本——時間與研發資金成本。逐步完善的全球規則,又在努力把這種模仿的成本用智慧財產權的形式予以放大,且這一放大過程又有效刺激了創新。吳曉波所說的後發優勢很大程度上是指這類消化吸收之後的創新。
40年來我們所造就出的如海爾、華為、騰訊等可以在世界上領跑的企業,無不享受了這種模仿與智慧財產權的雙重紅利,這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個“快”字,從模仿迭代到快速形成自己的專利。
最後回到吳曉波那句話;“最快的仿冒是最具效率的創新”。
如果不模仿
1.產品被製造出來,要有高額的研發成本,以及研發人員的高額人力成本。
2.你以為產品被研發製造出來就完事了嘛?進入市場,要有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營銷成本;新品類產品,還要有進入市場的教育成本〔這是個什麼產品〕。
民國時代的可口可樂廣告。主要策略在於可口可樂是什麼東西,主要被用於哪些場景,這就是教育成本。
一個成功的創新產品,對於以上3類成本的投入驚人,對於沒有研發積累且資金微薄的中小企業來說,模仿即能快速趕上同行,又獲得了現金流,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