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強國之間的外交,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曾經是自己的盟友,在下一刻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而英國和德國的關係便是隨著歐洲國際形勢的發展而逐步變幻的,最終兩國兵戎相見。

    在一開始德國的元首希特勒開始吞併捷克以及奧地利等國時,英國採取的是默許的態度,英國對於德國這種想收回其在一戰後失去的領土的想法是表示支援的,他們希望德國向東擴張以減輕對西方的威脅。之所以兩國能達成這種協議是它們都對東方的紅色蘇聯充滿了敵意,所以只要德國不切實威脅到英國在歐洲的話語權和其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還是支援德國的崛起的,以備有朝一日能聯合起來對付蘇聯。

    英德關係的惡化就是在波蘭問題上,在德國向波蘭提出歸還其原本屬於德國的但澤港時,遭到了波蘭的明確拒絕。而此時英國卻一改此前的寬容默許態度,對波蘭做出了安全和獨立上的保證,並開始加速整軍措施。很明顯英國的一系列動作都是在針對德國對波蘭的領土要求,英德兩國開始走向了對立的位置。隨著德國對波蘭的入侵,英國也自然而然的履行對波蘭的保證,對德宣戰,雙方進入戰爭狀態。

    英德兩國唯一可能結盟的機會就是英國放棄對波蘭的安全保證,德國和波蘭達成領土上的妥協,然後繼續向東擴張,最終同蘇聯發生戰爭,出於對蘇聯共同的敵視,英國極有可能同德國聯盟。當然了,這一切只能是猜測而已。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友無恆友,敵無常敵,邦國之交,維利是常。任何意識形態和國家間的政治聯盟的思想永遠都不會超過國家、民族利益。國際社會一直都是奉行叢林法則。

    英國和德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死對頭,相反,在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的時候,英國和德國組成的聯盟打敗了法國,而英國充分發揮了歐洲攪屎棍的作用,避免了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家獨大,相比德國,英國和法國才是百年的死對頭,英法之間的恩怨更加大。

    當法國拿破崙失敗之後,德國開始慢慢崛起,在鐵血宰相俾斯麥和威廉二世的鐵血統治下德意志開始統一,而俾斯麥有著這高超的外交手段,避免了德意志在崛起時遭到歐洲攪屎棍的打壓。但是當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認為俾斯麥這種打太極的外交手段太過於懦弱,強大的德意志要做的是這樣,英國趕下歐洲第一寶座並大力發展海軍。就這樣為了爭奪歐洲大陸第一寶座德國就這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德國正式結下了樑子,一戰極大的損耗了英國的國力,而希特勒上臺之後,英國一直很謙讓德國,哪怕是德國做了一些過分的事,英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就有了張伯倫的“綏晉政策”和“慕尼黑陰謀”,但是當丘吉爾上臺後就直接針對德國,開始發揮歐洲攪屎棍的作用。

    但是德國實在太厲害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打下週邊國家,三個月打下法國。而這時希特勒表示願意和英國談判,並派出德國副元首去英國。而對於德國向英國提出承認德國打下來的地方是歸德國,法國中立,允許德國發展海外殖民等。丘吉爾表示門都沒有,並將德國副元首永遠的留在了英國的上空。所以英國開始不列顛空戰。從此英德沒有談判的餘地,更不用說結盟了。

  • 3 # 照影吹笙

    一戰是英法與德國打的,一戰後英法與波蘭結成軍事同盟,德國入侵波蘭引發二戰,英法履行條約義務對德宣戰……,二戰期間德國雖曾有與英國講和的願望,但英國與德國結盟?這恐怕連希特勒都不敢想。

  • 4 # 伊貝林的貝里昂

    英國不可能和德國結盟。

    哈利法克斯主張可以嘗試與德國溝通,達成某種停戰協議。我覺得今天的網友有很多人會支援哈利法克斯的觀點。但是此種觀點遭到丘吉爾的嘲笑和斷然拒絕。

    丘吉爾是有名的主戰派。他的觀點就是與德國戰鬥到底。很多網友會感覺奇怪,一向以審時度勢見長的英國為什麼這次那麼不會轉彎呢?

    其實丘吉爾的思路非常清晰,而這個思路的根本就是英國的基本國策大陸均勢。與德國媾和其結果只能是眼見德國在歐洲獨大,在這種情況下,留給英國的也只能是迦太基式的和平。其代價只能是在德國的首肯下做一個地區強國。因為根據德國地緣戰略家豪斯霍費爾的學說,德國要建立四大泛區,那前提就是肢解大英帝國。試問,這樣的前景英國怎麼肯與德國結盟?

    此外,丘吉爾也敏銳地感覺到,只要皇家海軍還在,德國就不會登陸英國,只要英國像世界展現出誓死不屈的形象,就會等到美國參戰的那一天。美國參戰在所有人看來都是遲早的事。更有可能,希特勒在英國面前久攻不下後,必然會尋找新的目標,最大的可能就是蘇聯。所以,抵抗的前景要好於媾和。

    綜上,英國不可能與德國結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羯座會罵自己喜歡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