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哲學家不僅有著傳奇的人生,也有著更令人詫異的思想。他21歲就寫出了後來被無數人追捧的著作《性與性格》,探討男性與女性的關係。
在這本書誕生僅僅兩年後,年僅23歲的魏寧格開槍自殺,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哲學天才。
魏寧格死後,他唯一著作的《性與性格》遭到兩極分化的評價。他深遠地影響了弗洛伊德、卡夫卡、D.H.勞倫斯、詹姆斯·喬伊斯、維特根斯坦等公認的大師,也使後來的女權運動得到理論的支援,甚至波伏娃(Simone Beauvoir)那部被奉為「女性主義的聖經」的《第二性》,都逃不開魏寧格的影響。
不過,更多的人卻對魏寧格口誅筆伐,把他當成是瘋子和女性的敵人。
應當說,這部《性與性格》是男性和女性都會厭惡的著作。它與另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沒落》一起,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西方影響最大的作品。自《性與性格》問世以來,誰也無法質疑它的天才和卓越,以及它在20世紀的知識界和社會中引起的血雨腥風。
這樣矛盾的二重性,就註定使得《性與性格》被嚴重地誤讀,也奠定了它常讀常新的經典地位。
「這個嘗試既不想盡量收集有關性格的顯著資料,也不想系統地整理科學測評和實驗的全部結果,而僅僅是闡釋能夠說明男女間全部差異的一條原則。」
首先,魏寧格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界的區別。透過對動植物的分析,他發現任何細胞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或者說是陽性和陰性的區分,只有在某種程度上,某一個環節上才最終使一個細胞或生物最終選擇了自己的性別。
於是他推理出,「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男性,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女性」。
解剖學確定的男性和女性,在魏寧格看來並沒有說服力。因為雖然事實上男人和女人都有著一定的性徵,卻不足以就此產生一個人就是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的定論。而即使一個男人最終變為了男人,那也是他作為一個胚胎,在某一個時刻偶然選擇的。其選擇之後,也不意味著女性的因素就此消失。
因此,他幾乎是想當然地認為,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沒有完全的男性,同樣,也不存在完全的女性。每一個人,都是這兩種性格的糅合物,只有哪種成分更多的區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男人一樣的女人和女人一樣的男人。
他由此劃分了兩個柏拉圖式的概念,男性和女性。這兩個概念不存在於世界的任何地方,只存在於理念上。他用M表示男性,用W表示女性。前者代表全部的「有」,而後者代表全部的「無」。他將一切已有的制度、文明都歸因於男性的「有」,是男性創造了一切,而女性則不創造、不包含任何東西。
在這個生物學的基礎之上,他開始了揚男貶女的歷程。
這位哲學家不僅有著傳奇的人生,也有著更令人詫異的思想。他21歲就寫出了後來被無數人追捧的著作《性與性格》,探討男性與女性的關係。
在這本書誕生僅僅兩年後,年僅23歲的魏寧格開槍自殺,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哲學天才。
▲魏寧格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照片之一魏寧格死後,他唯一著作的《性與性格》遭到兩極分化的評價。他深遠地影響了弗洛伊德、卡夫卡、D.H.勞倫斯、詹姆斯·喬伊斯、維特根斯坦等公認的大師,也使後來的女權運動得到理論的支援,甚至波伏娃(Simone Beauvoir)那部被奉為「女性主義的聖經」的《第二性》,都逃不開魏寧格的影響。
不過,更多的人卻對魏寧格口誅筆伐,把他當成是瘋子和女性的敵人。
應當說,這部《性與性格》是男性和女性都會厭惡的著作。它與另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沒落》一起,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西方影響最大的作品。自《性與性格》問世以來,誰也無法質疑它的天才和卓越,以及它在20世紀的知識界和社會中引起的血雨腥風。
這樣矛盾的二重性,就註定使得《性與性格》被嚴重地誤讀,也奠定了它常讀常新的經典地位。
「這個嘗試既不想盡量收集有關性格的顯著資料,也不想系統地整理科學測評和實驗的全部結果,而僅僅是闡釋能夠說明男女間全部差異的一條原則。」
首先,魏寧格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界的區別。透過對動植物的分析,他發現任何細胞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或者說是陽性和陰性的區分,只有在某種程度上,某一個環節上才最終使一個細胞或生物最終選擇了自己的性別。
於是他推理出,「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男性,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女性」。
解剖學確定的男性和女性,在魏寧格看來並沒有說服力。因為雖然事實上男人和女人都有著一定的性徵,卻不足以就此產生一個人就是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的定論。而即使一個男人最終變為了男人,那也是他作為一個胚胎,在某一個時刻偶然選擇的。其選擇之後,也不意味著女性的因素就此消失。
因此,他幾乎是想當然地認為,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沒有完全的男性,同樣,也不存在完全的女性。每一個人,都是這兩種性格的糅合物,只有哪種成分更多的區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男人一樣的女人和女人一樣的男人。
▲電影《一曲難忘》劇照,電影以音樂家肖邦與作家喬治·桑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他們的愛情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佳話。其中,肖邦具有女性般的敏感性格,而喬治·桑卻是常把自己打扮成男性,在《性與性格》中,魏寧格就分析了這一案例。他由此劃分了兩個柏拉圖式的概念,男性和女性。這兩個概念不存在於世界的任何地方,只存在於理念上。他用M表示男性,用W表示女性。前者代表全部的「有」,而後者代表全部的「無」。他將一切已有的制度、文明都歸因於男性的「有」,是男性創造了一切,而女性則不創造、不包含任何東西。
在這個生物學的基礎之上,他開始了揚男貶女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