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軍迷小男孩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美國在歷史上有哪些誤判,我認為有兩件而且都導致美軍重大的損失。一個應該是“珍珠港事件”,另一個是低估中國出兵北韓的決心。
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使日本提出的“三個月佔領中國”計劃泡湯。讓日本國內資源緊張急需擴大侵略搶奪資源。於是日本製訂了“南下政策”侵略東南亞國家,嚴重侵犯了英美等國家的利益。此時美日關係已經很緊張了,但是美國政府認為日本的重心依然是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不會對美國採取行動。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軍3600多人傷亡,太平灣艦隊主力幾乎被摧毀殆盡。美軍高層才恍然大悟急忙宣佈對日宣戰。
其次就是低估中國入朝作戰的決心也是美國重大的戰略誤判,美軍在仁川登陸之後迅速將北韓軍隊擊潰。並不斷的向北北韓挺近,戰火一度燒到中國東北。
此時,美國將領麥克阿瑟認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軍隊,而新中國才剛剛成立不久沒有能力出兵北韓與美國軍隊交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偉大的毛主席依然選擇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兵北韓,並將美國軍隊打上了談判桌。
-
3 # 以筆記天下
第一,北韓戰爭,以為中國不會越過三八線,把中國的一再警告當作耳旁風。第二,越南戰爭,以為一個小小的越南很容易打下來,結果深陷泥潭出不來十年之久。
-
4 # 談笑閣
美國從建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二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戰略誤判是極少的。而且非常果斷。
比如美國內戰,北方軍就很果斷地進攻南方軍隊,因為北方需要一個統一的美國。
二戰時期美國有一定的戰略誤判,就是日本不敢發動對美國的攻擊。但是又有另一種說法,那時的美國奉行綏靖政策,所以其實美華人很早就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了,但是為了讓國會同意對日作戰,所以故意沒說。但是戰爭初期美國接連損兵折將,丟失東南亞,都是戰略誤判的結果。
二戰結束後,最大的誤判出現在東方,我就不多說了。只想告訴大家,為什麼兵臨城下了司徒雷登還不想走?就知道當時美國的立場。
北韓戰爭中的戰略誤判是顯而易見的,美軍不顧中國警告,悍然越過38線,結果中國出兵了。
越南戰爭更是陷入泥潭,讓蘇聯大賺。
最近一次誤判應該是對中國疫情的誤判,居然中國能夠控制住疫情,實在不可思議。
回覆列表
說一個大家可能比較少見的。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實際上美國已經知道了日本可能要對美國宣戰,但是其攻擊目標是菲律賓而不是珍珠港。所以珍珠港事件當天,美國上下都非常吃驚。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加深。日本加入軸心國集團後,美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燃油和廢鋼鐵。日本的工業基礎很薄弱,在冶煉鋼鐵時必須要摻入一定比例的美國廢鋼鐵以加強中國產鋼鐵的堅韌程度。這一點不僅應用於軍工,還普遍用於民用工業之中。加上燃油是當時工業的靈魂,日本國內缺少燃油,東北的石油也沒有被日本開發出來。這就導致美國終止了合作之後,日本國內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而美國羅斯福在和日本大使野村與外相東鄉茂德的交談之中已經感覺到了戰爭的風雲。可是他們都以為日本的戰爭爆發點會在東亞,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是東南亞和珍珠港同時攻擊。在珍珠港之後,美國成立了羅伯茲委員會,用於調查美國陸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上的翫忽職守和戰略誤判。它的報告如下:
“(一)國務卿、陸海軍部長、陸軍參謀長以及海軍作戰部長,都曾以充裕的時間向駐夏威夷的陸海軍司令官發出過有關防止偷襲的警告和命令,盡到了職責。
〔二〕遭受偷襲的責任在於駐夏威夷方面的陸海軍司令官翫忽職守和錯誤判斷。就是說,這兩個司令官雖然擁有足夠的時間,但並沒有採取任何應該做或可能做到的戰備措施來加強警戒。而導致他們這樣翫忽職守的原因,是他們的錯誤判斷。即他們認為,日本如果採取攻勢,東亞地區必將首當其衝。這種判斷當時曾經廣為流傳,但是,並不能因此而赦免直接擔當夏威夷防務的這兩個司令官的責任。”
事實上,日本的攻擊物件是菲律賓而不是夏威夷的傳言由來已久,只不過是影響的範圍太廣以至於很多人都信以為真,甚至包括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當時的美國戰略分配上,雖然主力航母離開了珍珠港,但是長期以來海戰的主力是戰列艦和巡洋艦,這是歷史留給他們的經驗。所以美國不可能坐視太平洋艦隊的覆亡。因而,只能說是美華人戰略誤判導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