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彌勒33
-
2 # 英語教學改革派
對孩子的質疑精神先給一個大大的贊。在時下這種教育環境下,一個八歲的孩子在經過審慎思考後,發出自己不一樣的聲音,而且聽起來很有道理,真的難能可貴。
為什麼?教育目的應該是什麼?我們知道,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受教育者最後離開學校體制時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包括情商和智商、獨立人格),從而更好地獨立面對自己以後的人生和未來。而前期教育過程是在家庭和學校完成的。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該進行有效積極引導,從而從小就讓孩子們養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該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逐步形成思維模式為準繩,然後確定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
圍觀現行教育就現行教育來說,首先可以確定我們走錯了方向——我們的教育教學以高分數為目的,誰的分數高誰就是狀元,誰就受到社會追捧,誰就上名牌學校,誰就是成功。其次,採取的方式方法當然也是錯的——背誦、記憶大量知識、無休止地做大量試卷、習題,以題克題。再次,學生學習體驗是錯的——學生成了獲取高分的機器,他們被圈在一個叫學校的“監獄”裡,在一個有限時間內進入到有限迴圈,早上學、白天學、晚上學,他們做的事是瘋狂刷題、背誦。但令人不解的是即使他們這麼努力,好多好多的孩子卻只能“陪太子讀書”,他們達不到自己目標,上不了心怡的大學,最後被無情地進行了社會分類——可見,這個教育系統是多麼低效呀!
溫順的兔子和考試機器鄭淵潔曾經寫過一個童話故事—《馴兔記》,故事描述了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學校包括老師、校長怎樣一步步把進入到裡面的孩子成功變成一個個溫順的兔子的過程。孩子們進去的時候都是活靈活現、個性張揚,但隨著老師、學校的“惡性參與”,最後學生們千人一面,變成了一隻只乖巧的兔子。在這樣的體制下,如果你不變,就會被孤立、被打壓。等孩子們變成一個個乖巧的兔子之後,再進入高考加工廠,併成功進行第二次蛻變——考試機器,乖巧地進行三年瘋狂,被泯滅人性地以高分數為目的,去完成三年後的社會分類,社會將根據分數分成三六九等。
題主所說的這個八歲的孩子其實就是學校裡的一個小另類,他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忘了自己所處的環境,他初出茅廬,還不知道深淺,他挑戰了權威,權威是不能挑戰的,權威是“萬能的主”,不會有錯的,我們要維護權威,保持步調一致,即使權威真的錯了。
可愛的孩子,你就要變成一隻兔子了,我真的可能幫不了你什麼,只能眼睜睜看著你遠去,卻沒有一丁點氣力!只能幫到你的是——可愛的孩子,保持著你可愛的個性,偷偷帶個兔子面具裝一下吧!但我卻無形中暴露了身份,我也曾是一隻帶著面具的“假兔子”!
在最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名為《羿射九日》的課文,在課文中有一段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緊接著又說神箭手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既然水被蒸乾了,那羿又怎麼能“蹚”過大河呢?8歲男孩質疑語文課本出錯,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其實這些都是編揖的問題,這麼膚淺的問題竟然出現在教科書中,標標準準的誤人子弟,真真正正的吃皇糧,不操心,得過且過的庸人!那些能說會道,坑民不眨眼的專家、學者都到哪裡去了?讓八歲兒童打臉,你們臉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