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鳴王1
-
2 # 走讀者zouduz
首先知道現在自己是什麼水平?一無所有,有沒有人喜歡。做啥啥不成,講話講不好,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的。如果是覺得自己很差。朋友也幫不了你。呼風喚雨也沒人搭理的。那就界定好自己的階段。吾日三省吾身,自知之明,開始去嘗試自己不敢的領域。多去做多去體驗。人情冷暖,到不同的階層體驗生活。感受人類為了利益的猙獰。時間久了。會感到現實帶給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
3 # 長木夜談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沃斯基.朔德有這麼一句話,【人的一生都在接受與不接受中掙扎】。
聽懂了嗎?人的一生都在接受現實,同時,又在不接受現實。
拋開翻譯腔,用華人常用的一句話怎麼理解呢?
我們永遠都在鬥爭,永遠都在妥協。
知道了吧?
怎麼讓自己接受現實,這句話很微妙。
微妙到什麼地步,我甚至可以感到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不願意接受。
不願意接受,常常意味著不滿。
19世紀美國心理學家兼社會學家,勞茲.布什茲有個著名的社會實驗:
他在2萬份社會隨機調查的樣本中,做出來長達20年的追蹤報告,在樣本人群的反饋裡,他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2萬份樣本,涵蓋了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各個宗教信仰……)
他們的反饋是什麼呢?
很可怕,也很有趣。
他們勸自己接受的,和勸自己不接受的:
都是同一件事。
接受,或不接受自己的平庸,自己的貧困,自己的無知;
接受,或不接受自己教育情況,自己的經濟情況,自己的智力不足;
接受,或不接受自己的社會地位,自己的事業發展,自己的聲望;
接受,或不接受子女是否有代溝,父母是否有扶持,鄰里關係是否和睦……
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人類在心智上從未主動成長。
推動人類心智成長的,永遠來自外在環境的變化。
你覺得自己最滿足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是不是童年?
為什麼?認知侷限,環境侷限導致的。
那時見得少,需求少,一切都接受。
什麼時候開始不接受現實的?
見過太多不同世界的人開始的。
懂了沒?
接受和不接受現實是人類進化最根本的本質。
不接受現實,那就不接受吧,說明你正在進步。
開始接受了?沒關係。
你終於認清了自己。
回覆列表
欲得美妙,而反遇悲傷;所求高遠,而所處艱難;精神為王,而軀體為奴——這便是現實。
認清與接受現實,需要居於中而觀全貌,看到自己的所欲所求,同時也看到自己的周遭環境。
後理智思考(沒有絕對的感性與理性之分,畢竟人是複雜的)——是奮勇向前,出淤泥而綻放;或是止步,要麼有計劃地等待時機,要麼就照舊碌碌無為;還是自甘墮落,自我放逐。
人生若如夢何不夢一場錦繡恢宏,諸君共勉!